B 大氣污染防治
1)路邊植樹綠化。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在靠近公路兩側,特別是環境敏感區附近密植喬木、灌木,這樣既可凈化吸收車輛尾氣中的污染物,衰減大氣中的總懸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環境、降低噪聲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觀的作用。
2)嚴格執行車輛排放檢驗制度,利用收費站對汽車排放狀況進行抽查,限制尾氣排放嚴重超標的車輛上路。
C 水污染防治
1)嚴禁各種泄漏、散裝、超載車輛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體污染。
2)在公路365JT交通管理部門的生活區設置污水處理站,各種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D 潛在風險及農作物污染防治
1)對運載危險品的車輛嚴格進行檢查、嚴格監控,防止事故發生。
2)在洪澇季節,要加強與氣象水利部門聯系,確保洪水期行車安全。
3)在公路兩側30m范圍內嚴禁種植蔬菜、馬鈴薯等根莖入口農作物。
2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是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工作,它是決策和開發建設活動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一種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美國是第一個把環境影響評價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并建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國家。我國對公路建設環境影響的研究起步較晚,以1987年西安公路大學編寫的《西安至臨潼高速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為標志,之后,這一365JT技術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日臻完善。
2.1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概念
環境影響評價是指對建設項目、區域開發計劃及國家政策實施后可能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預測和估計。我國目前只做前兩項工作。通過對公路建設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識別、預測和評價,以提出合適的清除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措施和對策。
由于公路是大型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所以修建公路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將是多方面的和深刻的,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評價擬建公路可能對區域環境質量產生的影響、影響的程度和采取的對策。
2.2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目的
1)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環境影響進行定性定量分析,預測并評價其未來影響范圍和程度,為合理選線提供依據;
2)通過損益分析,提出可行的環保措施并反饋于365JT設計,以減輕和補償公路建設項目活動所帶來的不利影響;
3)為公路建設項目的生產管理和環境管理提供依據,為路域地區經濟發展365JT規劃、環保規劃提供依據,為決策者提供協調環境與發展關系的科學依據。
2.3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內容
國際通行的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內容包括:社會經濟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噪聲環境影響評價;交通環境影響評價;文物和珍稀動植物保護及公眾參與等。
目前,我國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內容主要為上述前四項。
2.4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范圍和期限
我國公路環境影響評價一般以“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確定的擬建公路中心線兩側各200米為范圍,特殊情況下,可根據實際情況擴大或縮小。
我國公路環境影響評價分365JT施工期和營運期兩個階段,預測評價以項目竣工投入營運后第7年和第15年為特征年。
2.5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根據公路建設項目線長面廣的特點,公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一般采用點線結合,以點帶線,突出環境敏感點、敏感區域的評價方法,對大氣、噪聲環境采用模式計算和類比分析法,對生態環境、水環境、社會經濟環境則采用調查分析法。
2.6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與環保效果界定
一個有效的運輸系統應當是其所產生的社會凈效益最大,即用最少的資源成本取得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效果,同時減少或避免對環境的破壞。
公路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門科學。通過對公路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不僅可以為公路環保設計、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而且還為采取適合的環保措施提供了界定尺度,提升了公眾的環保意識。環保措施的效果可在環境影響評價基礎上,綜合兩方面因素考慮:一是處理環境污染的多少及保護環境空間的大小;二是采取的措施能滿足國家規定標準的程度有多大。
3 加拿大公路環保與我國的比較
二次大戰后,為適應經濟的高速增長,加拿大現代道路運輸進入發展高峰期。20世紀70年代加拿大開始關心重視公路環境問題,對在建公路項目開展了環境影響評價工作。80年代后,環境保護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目前,加拿大公路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作已比較完善,國家和各省均頒布實施了多項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公路建設和營運期的環境保護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得到切實執行和貫徹,公路環境保護技術也得到了飛速進步,全民環保意識非常強,對大中型公路建設項目參與感也很強,他們的意見往往決定了一個建設項目的取舍。
3.1 聲環境保護
20世紀50年代以來,加拿大采取多種技術,在噪聲控制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
首先,合理規劃選線,避開居民區、療養區等環境敏感區域,從根本上減少噪聲污染的受體,被迫采取聲屏障等有礙景觀的環保措施路段在總里程中并不多。其次,采取盡量自然而不漏痕跡的隔聲設計,使環境敏感目標處于噪聲影響區之外。
對我國而言,公路噪聲控制還沒有形成規范化的設計體系,聲屏障研究還不夠深入,只是在某些地區試用,而有意識地結合地形的自然式減噪設計尚未在工程設計中得到充分重視,應用也少。
3.2 生態環境保護
為保護河流自然生態和水生生物,加拿大公路部門在公路建設中采取了很多簡單但高成本的環保措施。比如當公路跨越河流時,他們盡量保持水流的原始狀態,如果在彎曲的河流兩岸架橋,這必然會加大
[1][2]下一頁
[NextPage]
橋梁的跨徑。我國一般是將河流裁彎取直,然后根據洪水頻率等技術指標,計算出橋梁的經濟跨徑,這樣做雖然節約了工程造價,但往往改變了水生生物棲息環境,造成了不利的環境影響。
對于森林、濕地、湖泊環境的保護,加拿大公路部門同樣采取了很多非常富有人情味的措施,并不惜血本,這些措施在我國現階段真難以想象。
3.3 水土保持
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分兩部分:坡面侵蝕控制和泥沙沉淀控制。裸露的坡面最容易發生水土流失。因加拿大氣候較好,雨水充沛均勻,施工中他們及時采取以綠化為主的防護措施,以控制面蝕和溝蝕的形成。對于公路路面徑流,不采用分散漫流方式,而是集中匯入污水管,先流入沉淀池,在沉淀池中設置土工布過濾簾,經充分過濾后再排入水體。
我國公路施工中已逐漸重視了侵蝕控制,但由于忽略了泥沙沉淀控制,仍使工地附近的水體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甚至造成了不可逆的環境劣化。
3.4 公路生態管理
在公路的營運期,環保工作除了維護聲屏障等各種環境工程設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公路沿線的自然風貌,爭取改善沿線的生態環境。草地植被的建植和養護是最持久、最昂貴也最有效的措施。
加拿大的公路設計,圍繞著大地景觀思想,多設置了開闊的中央分隔帶,許多區段50—60米,全部植草,兩側植被管護范圍約10—15米。每公里植被管護面積達到6—7萬平方米,采用較低的路基,使公路融合在自然環境之中。路域范圍內,始終樹木草地不斷。
我國高等級公路綠化已受到普遍重視。設計時采用的技術步驟與加拿大幾乎一樣,但由于各種原因,施工中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原表土棄之不用,使草地建植時無營養土可用,養分先天不足,施肥以化肥為主,速效但短期;重建輕養,使草地很快退化,造成巨大浪費。
3.5 環境補償
公路工程將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環境資源損失。加拿大對此采取了有效地補償措施,如在公路建設中碰到生態環境中的濕地問題,采取占用多少濕地,就在附近補償同樣面積或更大面積的濕地,使濕地的生態功能少受或不受影響,以恢復往日原有的優美質樸的自然風貌。在這方面,我國缺少嚴格的法規約束。
3.6 空氣環境保護
加拿大側重污染源控制,汽車全部采用無鉛汽油,并對車輛排放制定了非常嚴格的標準。我國在這方面已有了很大進步,但尚有較大差距。
通過對比,我們看到加拿大的公路環境保護有完善的組織、可靠的法規,還有十分敬業的環保工作者,其環保行為貫徹在可行性研究階段、設計期、施工期及營運期,內容遍及自然生態和物理環境的各個方面,其思路是保護一切自然狀態、地貌、水文和所有生物。我國目前的公路環保則多側重于聲屏障等摸得著見得到的環境保護工程,對自然環境的保護只能盡力以保護區和珍稀動植物品種為主,對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重視程度嚴重不足。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提高公路環保水平,不僅需要有充足的經費,更需要領導者、決策者、建設者有先進的環保思想、環保行為。
4 結語
按照交通部“十五”交通環境保護發展要求,為進一步加強交通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監管力度,到2005年,在交通建設項目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要由現在90%提高到98%以上;全行業基本實現國家規定的環境治理標準,油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率、油污水處理達標率均達到50%以上。
為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必須加大公路環境保護工作的力度,從宣傳教育方面入手,切實提高公路從業者的環保意識,加強對公路環境問題的深入研究,使我國公路建設、公路環境治理水平早日與發達國家看齊。
希望拙文在此能起到拋磚引玉作用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