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些經營作風不正的TRANBBS施工企業,采取各種“巧妙”的欺騙手段,在工程投標和結算編制中注入“水份”,提高工程造價,增加了建設成本,使國家資金大量流失,必須引起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br> 我們在固定資產投資審計工作中遇到過不少這樣的典型“技巧”。<br> 一、    少扣多算 算了再算<br> “巧妙”之一。在工程的TRANBBS設計變更中,只計增加的工程量,不計減少的工程量,以達到多計的目的。<br> “巧妙”之二。計算基礎土石方工程時,加大基礎斷面,增大放坡系數,增加基礎深度,從而達到多計工程量在10%以上。<br> “巧妙”之三。在工程結算中,將一個工程結算書分成幾個工程結算書來編制,使同一個工程量在幾個結算書中同時出現,達到重復計算工程量的目的。<br> 二、這套那套  套了還套<br> “巧妙”之四。在套定額時,故意將單價低的項目串換成單價高的項目。如將預制過梁套用成現過梁;C20砼套用成C30砼,滿堂基礎套現澆板定額,這樣一來,就致使工程造價虛增20%左右。<br> “巧妙”之五。重復計算定額已包括了的工作內容。如在進行了豎向布置挖填土方時,不得在計算平整場地;人工挖孔樁已含25米的運土,不再計25米以內的轉運費,然而,計算時又套用相應定額的做法,使用一工作內容二次套用定額,犯了重復套用定額的錯誤。<br> 三、張冠李戴 料價高抬<br> “巧妙”之六,由于市場經濟的建立,建筑材料價格變化大、品種多。有的施工企業趁機做“手腳”, “巧妙”百出。如:將價格為80.79元/根的鑄鐵管,套用130.80元/根的排水鑄鐵管價格;將價格為1,200元/立方米的國產硬木,套用2,800元/立方米的進口硬木價格;將四川產20元/平方米的外墻面磚,套用廣東產35元/平方米的外墻面磚價格等等。<br> “巧妙”之七,由于我省實行建材預算價格動態管理,各地根據市場行情,按季發布主要材料市場信息價。按規定工程結算時應以合同工期前80%的工期月份內頒發的主要材料市場信息價的平均值計算材料價差。有些施工企業卻按工期內頒布的最高信息價作為結算依據,從而多計算價差。以內江市2000年1—7月份“標準紅磚”信息價為例:平均價為105.24元/千塊,最高價為118.91元/千塊,比平均價高出12.99 %。如果在編制工程決算時不采用平均價而采用最高價,則工程造價就虛增了12.99%。<br> 四、這費那費  從高取費<br> “巧妙”之八。每個施工企業都有自己的企業資質等級,在有些工程結算中,施工企業套用工程取費定額時,卻高出自身資質等級的一、二級費率取費,從而增加造價可達5%以上。<br> “巧妙”之九。按規定,國家投資的建設項目,其利潤率可按取費證核定的利潤率標準減少15%執行。但有些施工企業在編制結算時,利潤率也未減少。<br> “巧妙”之十。有些小型工程決算,不按規定定額計算工程直接費,而是直接按市場價計算工程直接費,然后按定額套取相關費率,使取費基數擴大了近50%。<br> 五、公斤變噸  小數點進錯門<br> “巧妙”之十一。某工程決算,只有116公斤重的“配電室變壓器鋼梁制作”項目,收取鋼梁制作費竟高達數萬元,簡直成了天大笑話。經審計核實,原來是公斤的重量,套用為噸的定額,造成人工費、機械費多計4萬多元決算比實際擴大了近千倍。<br> “巧妙”之十二。某工程決算在“鋼筋砼基礎”項目中,水泥數量原應為200立方米*0.291噸/立方米=58.2噸,工程結算卻成了582噸,使水泥用量虛增了9倍。<br> 總之,“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當前建筑工程結算中的“高估冒算”現象層出不窮,“水份”很多。因此,政府有關部門和監理單位及業主應嚴格把關,積極負責,擠掉“水份”,以求得公平合理的工程造價,創造一個規范的建筑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