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縣鄉公路建設、管理、養護三者的關系
[摘要]簡要敘述了縣鄉公路的建設、管理與養護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以及在目前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這種關系,提出了“服務”的觀點,力求探索出一條新的縣鄉公路發展理念。
關鍵詞:縣鄉公路  建設  管理  養護  關系
    縣鄉公路是公路365JT交通網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向國、省道主動脈輸送和匯集的任務,尤如人身體中的毛細血管一樣,是各種人流、物流、信息流網絡枝節和端點,縣鄉公路的整體狀況與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有著直接的關系。縣鄉公路發展的主要內容就是建設、養護和管理這三個方面。
    建設、養護、管理三者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們知道,建、管、養這三者并不存在根本性的矛盾,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它們結合起來統籌對待。這三者中,建設是先導,養護是保障,管理就猶如一條紅線貫穿于整個過程之中,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首先要通過建設來解決公路總量不足的問題,提高道路等級標準,構筑一個結構完善、層次清晰、布局合理的公路交通網絡,使之不再是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而要成為促進和推動經濟快速增長的“催化劑”,更好地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服務于“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一條公路一旦建設完成,通過了竣工驗收投入了運營,就要迅速地進行接養,通過對公路實施有目的的養護作業,使公路保持良好的365JT技術狀況,保證公路的服務水平,延長公路的使用壽命,同時也鞏固了建設的成果,最大限度地發揮建設投資的綜合效益。管理行為從始至終貫穿在整個公路行為之中,從路網365JT規劃、項目評審、工程365JT施工、竣工運營一直到養護管理,無時無刻不在依靠管理來實施。可以說,沒有良好的管理就不可能有公路工作的協調健康發展。只有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公路建設、養護和管理三者之間的關系,做到有機地結合和統一,不偏不廢,才能保障縣鄉公路工作的全面進步。
    當前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三者的關系
    當前中央提出要重視“三農”問題,國家也出臺了加快農村公路發展的政策,這也是“三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廣大農村經濟的發展,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沒有一個四通八達、迅速快捷的農村公路網絡是不可想象的。現在各地都在緊抓機遇,大干快上,一場農村公路建設的新高潮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建、管、養三者之間的關系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新課題。
    目前我們省對公路實行了分級管理,縣鄉公路(不包括重要縣道)交給了交通部門進行管養,而這些道路由于種種歷史原因,道路等級和技術標準較低,使用狀況較差,并且以前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不自覺形成了“建設為主”的意識,忽略了縣鄉道路養護工作的重要性,從而造成了縣鄉公路“有人建,無人養”的局面,結果“小洞不補,大洞吃苦”,一旦公路產生了病害就會迅速發展起來,縮短了公路的使用壽命,降低了公路的使用價值,這樣的事例在縣鄉公路上可謂是“屢見不鮮”了。舉個例子來說,建設和養護就好比是一個人的兩條腿,缺少了哪一條腿人都不可能站穩,更談不上跑(發展)起來,而管理就好似人的軀干,全面指揮和協調人的具體行為,離開了管理什么事情也不可能辦成。
    在現在的形勢下,我們必須珍惜機遇,保持和發展農村公路建設的良好勢頭,按照國家和省里的統一部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當好先行,奠定基礎,高質量完成農村公路建設任務,充分發揮政府主體作用,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多方籌集建設資金,促進農村公路的跨越式發展。在大力開展農村公路建設的同時,我們應當主動把握公路養護工作的發展趨勢,積極倡導養護新理念,牢固樹立“建養并舉”的指導思想,不斷探索和總結出一套適合縣鄉公路養護的體制和辦法。
    推進養護體制改革,提高養護管理水平
    當前全國范圍內的的公路養護體制都正在不斷改革和深化,從總體來看,就是要打破原來的那種“小而散”的道班養護格局,重新進行人員和機械的優化組合,合并組建比較大的養護工區或是養護工程公司,擴大管養范圍,提高機械化養護水平。交通部已經出臺了《公路養護市場準入暫行規定》和《公路養護工程施工招投標管理暫行規定》兩項規定,從而規范和細化了公路養護方面的原來不甚明確的一些東西。從縣鄉公路的具體情況來看,與國、省干線公路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首先,縣鄉公路與國、省道相比里程長、分布廣、路況差,如我市的情況,我市下轄三縣一區,其中每個縣區的國省道里程不過100多公里,而各縣區僅縣道里程就有300公里左右,不光里程比國省道多了一倍,而且這些縣道縱橫交錯,分布在全縣各處,形成了國省干線公路的補充和連接,因此國省道的那種由固定道班工人進行的公路小修保養工作(如日常保潔等)模式就不適應縣鄉公路。其次,由于國省道的交通量較大,所以一旦出現了病害,病害的數量和損壞程度都比縣鄉公路較為嚴重,這就為大面積的機械化養護提供了條件,而縣鄉公路由于交通量的原因,出現病害之后只要不聽任其發展、加劇,能夠做到勤修勤補,加強養護,往往就能保證達到甚至超過公路365JT設計壽命。再次,縣鄉公路由于在整個公路網絡中所處的層次原因,決定了其建設標準只能是以三級路和四級路為主,因此無論是從路基路面寬度還是結構層厚度等技術標準方面都與國省道有著很大不同,從而使得縣鄉公路養護與國省干線公路養護的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只能是采取日常養護、季節性養護和突擊性養護相結合的辦法。
    從目前的形式看,公路養護體制改革是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可是到底怎么改、向哪改?暫時大家都還沒有一套比較成熟和成功的方法,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這個過程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我們要不斷的去總結和探索,最終目的是要達到提高養護管理水平,建立起一個行之有效的養護制度和模式來。
    
[1][2]下一頁
[NextPage]
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三農”問題也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問題,農業、農村的發展狀況及農民收入增加的幅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而公路交通工作尤其是縣鄉公路工作更是和“三農”問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密不可分。從這個方面講,縣鄉公路工作是“深入實踐三個代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公路通,百業興”,沒有一個良好的公路交通運輸體系,廣大農村地區的全面小康是不可能實現的。縣鄉公路工作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大力推進建設“服務型交通”,為解決“三農”問題當好先行官。縣鄉公路工作從狹義上講,是為在縣鄉公路上行駛的車輛服務,為人員和物資的流通服務,是為經濟建設服務,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服務;從廣義上講,就是為廣大的人民群眾服務,尤其是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務。沒有廣大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解決不了“三農”問題,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更不可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我們每一位交通工作者都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工作就是要為廣大農民朋友服好務,為全體人民群眾服好務,為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服好務,這才是我們工作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只有牢固樹立了“服務”的意識,我們才能將縣鄉公路建設好、養護好、管理好,使之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劑,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