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澆箱梁質量預控措施
(一)、箱梁底板在沿預應力鋼束波紋管位置下出現的縱向裂縫
——成因
1、預應力鋼束的保護層厚度偏薄,加上采用的高標號水泥用量偏多,水泥漿含量偏大,導致較大的收縮變形。由于箱梁結構的內約束,包括底板截面的不均勻收縮和波紋管對混凝土收縮的約束作用,導致較大的混凝土收縮應力,超過了當時混凝土的抗拉強度,從而出現了沿波紋管縱向的收縮裂縫;
2、箱梁底板橫向分部鋼筋間距偏大;
3、箱梁底板預應力鋼束布置不夠合理;
4、混凝土振搗不密實,養護措施不到位;
5、張拉預應力束時的混凝土齡期偏小。
——預控措施
1、改進泵送混凝土的級配,優選降低混凝土收縮變形的材料配合比,其中包括水泥用量、水灰比、外加劑等;
2、采取365JT技術措施,確保預應力波紋管保護層的厚度,一般不小于5cm;
3、對底板構造鋼筋和底板預應力鋼束的間距采取合理布置;
4、加強對箱梁底板混凝土外表面的養護工作;
5、適當放長混凝土張拉齡期。
(二)、箱梁拆模后在腹板與底板承托部位出現空洞、蜂窩、麻面  
——成因
1、箱梁腹板較高,厚度較薄,在底板與腹板連接部位鋼筋密,又布置有預應力筋使得腹板混凝土澆注時不易振實,也有漏振情況,造成蜂窩;
2、澆注混凝土時,若氣溫較高,混凝土塌落度小,模板濕水不夠,局部鋼筋太密,振搗困難,使混凝土出現蜂窩,不密實;
3、箱梁混凝土澆注量大,若供料不及時,易造成混凝土振搗困難,出現松散或冷縫;
4、模板支撐不牢固,接縫不密貼,發生漏漿、跑模、使混凝土產生蜂窩、麻面;
5、365JT施工人員操作不熟練,振搗范圍分工不明確,未能嚴格做到對相臨部位交叉振搗,從而發生漏振情況,使混凝土出現松散、蜂窩。
——預控措施
1、箱梁混凝土澆注前做好合理組織分工,對操作人員進行技術交底,劃分振搗范圍,澆注層次清除,相互重復振搗長度取50cm左右;
2、合理組織混凝土供料,現場須有臨時備用攪拌設備,以便當混凝土因運輸或其它原因帶來供料中斷時予以臨時供料;
3、根據氣溫,合理調整混凝土塌落度和水灰比,當氣溫高,做好模板濕潤工作;
4、對箱梁底板與腹板承托處及橫隔板預留人孔處,重點進行監護,確保混凝土澆注質量。
(三)、混凝土表面蜂窩、麻面
——成因
1、混凝土拌和不均勻,或振搗時間不夠、漏振,造成缺漿;
2、模具組裝不嚴,拼縫過大,無止漿措施,由漏漿而引起蜂窩、麻面;
——預控措施
1、混凝土拌和均勻,拌和好的混合物及時使用;
2、均勻振搗;
3、模具拼裝密封無縫,拼縫過大時宜采用密封條鎖緊;
(四)、規格尺寸超標
——成因
1、模具磨損變形,組裝不牢固;
2、采用快速脫模工藝生產時,混凝土的坍落度偏大或脫模過早,混凝土自行坍塌;
——預控措施
1、加強模具維護保養,及時檢修模具;
2、采用快速脫模工藝生產時,模具的拆除時間根據氣溫而定,控制在混凝土不發生塌落變形時為止;
3、嚴格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
(五)、混凝土出現裂縫
——成因
大體積混凝土的配合比沒有采用低熱化水泥,降溫措施不利。
——預控措施
采用礦渣水泥等低水化熱、凝結時間長的水泥進行混凝土配制,外部氣溫高時采取采用預埋管道進行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