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大別山深處伸去。荀其迅坐在汽車上,深深感受到大別山的凝重:這里峰戀起伏,溝壑縱橫,重重疊疊的大山像一個巨大屏障,阻隔著外面的世界,使這塊曾為中國革命做過巨大貢獻的土地,無法享受現代交通帶來的繁榮富裕。
他帶著使命而來,承擔六安至岳西段高速公路的建設,作為十四局集團三公司該項目的項目經理,他感到肩頭上的擔子很重。
為給老區人民早日修好這條幸福大道,家未安,塵未洗,荀其迅與項目書記郭德玉、副經理李保印等領導,便帶領有關人員深入到當地政府和村民家中,走訪座談,了解民情。他們用真誠、熱情贏得了老區群眾的支持。當其他工點還在為征地拆遷問題所困擾時,三公司工地上已是炮聲隆隆,人機鼎沸……前期工作的順利開展,為項目施工在全線贏得了先機。
荀其迅深知,三公司要把“第一”的大旗扛到底,關鍵在科學管理。在對工程進行梳理后,項目部提出了“均衡管理,全面推進”的管理思路。按照這一思路,項目部在施工組織上,打破以往按工序分割任務的傳統做法,改為按施工里程分段包干,由項目領導各管一段,分頭把關,使整個工程實現隧道、橋梁、路基各類結構物全面開花,整體推進。“均衡施工”法極大調動了管理人員和職工的責任感和積極性。各施工段你追我趕,相互競賽,施工紀錄不斷刷新。在建設單位組織的評比中,三公司施工進度多次獲得第一名,成為全線的“領頭羊”。
(二)走進三公司工地,人們看到最多的是制作精美的安全標牌和獵獵飛舞的一面面警示旗,從現場到生活區,從宿舍到庫房,那些標牌和警示旗猶如一座座警鐘,處處提醒著人們“重視”安全。關愛生命,重視安全,是三公司六岳項目部在施工中奏出的最強音。針對工地地處山區,山高路險、爆破作業多的特點,開工伊始,項目部就制定了“以人為本,強化安全”的方針,把安全作為項目工作的重心。項目部撥出50多萬元專款,制作了40多塊安全標牌、6000多米長的彩色警示旗及其他安全防護設施。為使安全事項在職工中耳熟能詳,項目安全長陳南武還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編寫出朗朗上口的《隧道工程諺語》,這套諺語后來被《安徽高速建設》雜志刊用,在全線流傳開來。
嚴細管理,方能長治久安。在三公司項目部,任何一絲安全隱患都不放過。今年4月一天晚上,安全長陳南武剛從工地回到住處,接到報告說,某施工隊沒有按規定將白天施工剩余的炸藥、雷管送回炸藥庫,而是帶回到駐地。陳南武當即向荀其迅和負責安全的副經理李保印作了匯報。三人顧不上吃飯,立即趕往外施隊調查。
原來,那家外施隊因晚上還要爆破作業,如將炸藥送回庫房再領,來回要跑6公里山路。為圖省事,便將炸藥隨身帶回駐地。對這種違反規章的做法,項目部進行了嚴肅處理,下發了整改通知書,要求施工隊寫出書面檢討,給予全隊停工整頓兩天的處罰,并通報整個項目部。打那,違返規章的事再也沒有發生。“安全工作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僥幸心理,職工的生命重于泰山。”這是項目部領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一次,磨子潭 1號隧道爆破后,陳南武像往常一樣到掌子面檢查,發現上方有處圍巖處于松動狀態,便要求施工人員先把松石處理后再清碴。施工人員怕耽擱進度,便說:“我們注意點就行了,這點小情況不要緊。”陳南武堅決不肯,說:“誰也沒權力拿生命當兒戲,寧肯不施工,也要處理好險情。”直到施工人員把松石全部處理完,陳南武才放心離去。望著陳南武遠去的身影,在場施工人員感慨地說:“對我們的安全,領導比我們自己還要關心。”
嚴格管理,對職工生命高度關愛,保證了施工順利進行。開工以來,項目部共使用炸藥100多噸,雷管十幾萬發,爆破土石方近10萬立方米,沒有出現一起事故。國家安監總局專家組3次到工地檢查,對他們的安全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在全線安全工作檢查評比中,三公司項目部獲得第一名。
(三)第一流的成績是由第一流的人創造的。為早日打開山門,為大別山老區人民建成幸福大道,三公司的將士們拋家舍業,不畏艱辛,在與大山的搏斗中,無私奉獻著青春年華。33歲的荀其迅 1998年從學校畢業后,就與工地結下不解之緣,8年來他參加了4座隧道的施工,繁忙的工作使他與家人聚少離多。結婚多年,已過而立之年的夫妻倆至今膝下無子。著急的雙方老人多次催促他們解決“無后”問題,可荀其迅總是說:“現在顧不上,推推再說吧。”去年6月開工后,他一頭扎在工地上,一年多來只利用回公司開會在家待了短短的四五天。在他的心里,大別山是最重的。他常對大家說:“我們在這里干不好,不僅有負企業重托,更對不起為這塊土地流血犧牲的革命前輩。”
在工地上,他處處身先士卒,榜樣示范,用行動“號令”大家。去年12月,大橋樁基礎開工后,每次樁基灌注時,他都跑到現場和大家一起干。一次,3根樁要一起灌,他從下午在工地一直干到晚上9點多。現場管理人員和技術干部都勸他回去吃飯,可他說:“我待在這里心里踏實。”直至凌晨,樁基全部灌完后,他才帶著饑餓與疲勞離開現場。
年輕的技術員譚常喜,去年8月剛從蘭州交通大學畢業,來到六岳項目后負責康皮畈一號隧道的管理工作。人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小伙子卻是初生牛犢不怕“苦”。自打上工地后,他天天早上5點鐘就跑到現場,一待就是一天。盡管工地離項目部只有一公里路,可他堅持留在工地上和工人們一起吃飯。他的辛苦沒有白費,康皮畈隧道的施工便道最先修好,在全線率先開工。
譚常喜一心撲在工地上,家中的父母卻急了,
[1][2]下一頁
[NextPage]
多次催促他回家把婚事辦了。原來,他與同窗的女朋友戀愛多年,老人想盡早讓他們完婚,省卻一樁心事。譚常喜一次次向父母解釋,一次次推遲婚期,最后定下春節辦喜事。誰知譚常喜又“失約”了。今年春節,項目部決定節日期間照常施工,譚常喜堅持留下來和大家一起干。婚事自然又泡湯了。為安慰空歡喜一場的父母,小譚又作出承諾:“等工程結束,我一定用婚禮慶祝。”同荀其迅、譚常喜相比,在施工一線摸爬滾打了30年的副經理常作山算是“老工地”了。按照企業規定,他本可回家頤養天年,可對工地無法割舍的情懷,使他毅然留在了大別山。項目部分配他負責2公里管段工程,每天他像只蜜蜂一樣不停地來回奔波,合計下來要跑幾十里路。嚴重的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突出等疾病折磨著他,那是他半生辛勞留下的印記。有時腰痛得難以直立,便找個地方,在地上躺一會兒。一次灌注樁基,他和大家一起冒雨連續干了20多個小時。下來后,整個人成了一張彎弓。
同事們得知他的病情后,多次催促他去醫院治療,而他只從醫院拿了一大包藥,又返回了工地。大伙只好勸他多休息,他卻說:“等大別山工程完工,再休息吧。”打那,常作山每天上現場,隨身又多了樣東西:一大包藥。
六岳段高速公路一天天在延伸,三公司筑路將士們的拼搏奉獻,將同這條穿越大別山的幸福路一起,永久銘刻在老區人民心中。
(羅光明 孔祥文)
中國鐵道建筑報
上一頁[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