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交通換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樞紐的核心功能之一,交通樞紐的交通換乘能力及樞紐內部客流交通組織狀況是評價樞紐綜合性能的重要指標。本文結合東直門交通樞紐工程實踐就交通樞紐的交通換乘及客流交通組織評價問題進行探討。引進交通分布原理,將每種交通方式近似看作為一個交通源,其服務范圍看成為交通影響區,對樞紐內交通方式間的換乘量進行分析與預測。在充分考慮行人的舒適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定性評價的基礎上,以乘客步行距離作為評價樞紐客流交通組織的主要量化指標。測算行人最大步行距離、平均步行距離、繞行系數評價樞紐布置的方便性,進而評價樞紐內部布局設計的合理性。
關鍵詞:交通樞紐 換乘 出行分布 交通組織評價
一、交通換乘分析
1.概述
城市交通樞紐是車流與人流的集散地。多種交通方式在樞紐中匯聚,人流與車流形成交通樞紐內的兩大矛盾。一般,大城市交通樞紐中至少集中了地鐵、公共交通、行人、自行車與社會及出租車輛等多種交通方式。因此,交通樞紐可以看成是一座大規模的交通流換乘中心,是各種交通工具間交通流量交換的主要場所,提供各交通流量間的高效、快速、安全交換。交通換乘功能是城市交通樞紐的核心功能之一。交通樞紐的交通換乘能力及相應的服務水平是評價其綜合性能的重要指標。分析與預測城市交通樞紐中各種交通方式間的乘客交換量可以為確定交通樞紐建設的合理規模,各種交通工具在樞紐中的布局分布等提供依據。
2.影響換乘量的因素
交通換乘量受出行時間、費用、舒適性及安全性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根據出行目的的不同,人們會選擇不同的交通工具。自行車和步行一般適宜于近距離出行,費用低但舒適性與安全性差。地鐵的優勢是快速準點,但其服務面積較窄,只對其沿線產生作用,而公共交通的覆蓋面則較廣。出行時間短且費用低的交通方式的交通需求必然較大,相應的其換乘量較大。但對換乘量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各種交通工具服務范圍內的出行需求的多少。
3.交通換乘量分析的基本思路
?。?)換乘分析原理
交通樞紐中各種交通方式的出行總量可以用傳統的預測手段根據現狀交通、土地利用和經濟情況及發展趨勢分析得到,但是各交通方式之間未來的交換量的確定是十分復雜的。交通換乘量即為樞紐區域內各種交通方式之間交換的客流量,換乘結果可以用矩陣的形式表達。在四階段法進行交通預測時,出行分布的預測就是將各交通小區產生和吸引的交通量轉換成各交通小區之間的出行交換量,出行分布的結果為O-D表。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樞紐換乘量分析與出行分布預測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根據樞紐交通換乘的這一特點,本文引入交通分布分析原理與方法對換乘量進行分析與預測,將各種交通方式的換乘量組成一換乘矩陣。通過現況調查得到現狀樞紐區域范圍內各種交通方式的換乘矩陣,再利用出行分布的計算方法得出未來的換乘量。
(2)交通小區的確定
將每種交通方式近似看作為一個交通源,由于各種交通方式自身的特點,各交通工具有不同的服務范圍,而這些范圍就是交通影響區,各影響區均產生和吸引大量的交通出行。對每一交通影響區來說,出行不但量大且非常復雜:從出行目的上看,這些交通出行可能是在本交通影響區內完成的,或是進出其它交通影響區。在出行方式上,可以有步行、自行車、公交、地鐵等多種方式。另外,出行選擇的路徑更是多種多樣,部分出行會選擇交通樞紐換乘,有相當數量的出行不通過樞紐就能完成。在交通樞紐的換乘分析中,將所有交通出行量都作詳細考慮是不必要的,為簡化起見,僅選擇進出交通樞紐的出行為計算對象,以這種情況下的交通出行量作為整個交通影響區的代表值。
這時的交通影響區的產生量(Pi)、吸引量(Ai)就等于未來年進出交通樞紐的交通流量值,可以根據經濟增長與交通增長的相關性或直接從規劃部門的要求算得。
4.換乘分析模型
在換乘分析中采用重力模型法,兩個地方之間的相互作用的交通量(Tij)與兩個地方的土地使用密度大小(Loi,Ldj)的乘積成正比,與由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受到的交通阻抗(可用一個函數f(tij))成反比。此阻抗函數可用出行距離的長短、行程時間的長短及費用的大小或使用分布函數來表示。由于交通是土地使用的函數,所以可用交通分區
[1][2][3][4][5]下一頁
[NextPage]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