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建設各階段對環境保護的影響
及重點解決的問題
作者:zsl
[內容摘要] 本文對公路工程建設各階段存在的環境保護及重點解決的問題進行了論述。
[主題詞] 公路 環境保護
一、前言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公路建設步伐越來越大。近年來,我國公路總里程不斷增長,汽車保有量持續增加,公路在國民經濟綜合運輸體系中的位置愈來愈重要。伴隨著公路的高速發展,公路污染、公路對周邊環境影響等問題也大量凸現出來。如何解決公路建設帶來的環境問題,如何按照現階段我國實際情況,分析評價公路建設各階段對環境的作用與影響,采取何種措施減少或杜絕公路環境污染、恢復路域生態損失,是一個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的重要課題。
二、工程前期對環境的影響及重點解決的問題
2.1 可行性研究階段
公路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是項目實施前各類規劃直至具體設計一系列的決策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項目決策的基礎和主要依據,其質量的好壞對于以后各個階段的工作質量,乃至建成后項目功能的發揮均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應對可行性研究的環境保護問題予以高度重視。在此階段從環境保護方面應著重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
1、要從規劃的全局和遠景來把握所研究的項目,以保證項目決策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協調性。要按照路網規劃的系統性要求,突出重點,服從全局,注重形成網絡所帶來的規模效益。重復建設、盲目建設和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協調性的項目是對自然環境的最大破壞。
2、可行性研究的結論是初步設計的依據,其研究重點之一就是項目的建設規模和標準。因地制宜、實事求是的確定建設規模,把握好技術標準是為以后各階段做好環境保護的前提。
3、路線的走向及主要控制點、獨立大橋的橋位、長大隧道的隧址以及重點互通立交的設置等工程建設方案,是工程可行性研究需要重點研究和確定的內容。也是做好環境保護的決定性因素。這些控制性的方案一經確定,就成為設計和施工的基礎,如果在此階段忽視了環保問題,其后果和影響就決不是局部的,有的影響甚至是無法彌補的。因此,應充分認識到可行性研究階段工程建設方案對環境保護的控制性,應認真做好一下工作。
(1)合理的利用土地資源;盡量不占用價值較高的土地,如農業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用地等。
(2)盡量減少對森林植被的破壞,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質污染,影響沿線動植物生長。
(3)穿越風景名勝區應注意結合自然,不破壞景區景觀;
(4)盡量不穿越或接近居民稠密區,以免造成大氣、噪聲及水污染,影響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體健康。
(5)不應侵占有價值水體,改變天然水系的自然流態,造成局部區域水資源枯竭。
(6)盡量不破壞濕地和野生動植物棲息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7)不侵占自然保護區,特別是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
2.2 初步設計階段
初步設計是依據可行性研究的結論及環境評價報告,確定技術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在此階段從適應環境保護方面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1、路線方案比選應充分考慮環境治理和保護費用,并把對環境的破壞程度列為主要比選條件。
2、以敏感點為主、點線結合、保護沿線環境為目標,確定環境保護總體設計原則。
3、以運行速度為指導,靈活、合理地運用路線平、縱線形指標。盡量減少高填、深挖,努力將對自然的擾動、破壞控制在最小程度。線形設計應基本順應原地形、地貌走向,盡可能擬合等高線,避免橫切等高線。困難路段可采用設置爬坡車道,采用大縱坡與長坡長組合設計,使深挖路塹變為低挖路塹,使高填路基變為低填路基。
4、確定合理的技術方案,貫徹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綜合治理的原則,并結合工程設計開發利用環境,盡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環境質量。技術方案的重點在于一下幾個方面:
(1)互通立體交叉設計重點是滿足功能,滿足通行能力,其關鍵在于匝道出入口段的線形,因此,應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合理的確定互通規模。
(2)綜合考慮布設交叉工程的位置、凈空高度、交叉方式,以降低路基填土高度。
(3)橋隧工程的總體布置方案應貼近自然,充分與環境相協調,與周圍山川、溝谷等自然景觀搭配。設計要充分考慮美學效果,結構外形應與當地建筑風格一致。隧道的進出口應力求簡捷,盡量做到洞口零開挖。
(4)工程防護應盡可能考慮生態防護,綠化方案應與自然景觀相融合。
(5)合理選擇取土、棄土場的位置,對取土、棄土場進行表面處理,使其與原地形、地貌融為一體。
2.3 施工圖設計階段
施工圖設計是根據初步設計批復意見,對所確定的建設原則、設計方案、技術措施的深化,為指導施工提供設計圖表。在此階段從適應環境保護方面應著重做好以下工作:
1、進一步優化平、縱面線形,降低邊坡高度。特別是山區公路,應利用地形數據模型和采用先進的設計軟件,對平縱橫進行精細調整,此項工作是保護環境、降低造價的重要過程,只有設計人員花費大量的精力,反復推敲,不斷思考,精雕細琢才能設計出合理的路線。
2、充分重視結構物的細節設計,野外公路構造物設計以追求自然、簡捷、古樸為好,城鎮等人文氣息濃厚的區域,適當強調人文景觀,賦予構造物人文氣息。
3、充分重視路基橫斷面設計,路基橫斷面是公路景觀的重要載體,是施工圖設計階段環境保護方面的最重要環節。往往在設計審核、審查中對平面線形、縱斷面線形以及構造物十分重視,而對橫斷面設計,由于其量大重視不夠。這是一個誤區,我們必須花費大量的精力,做認真細致的工作,使路基橫斷面的形式和幾何形狀與地形、地質、地貌相適應,將公路與環境聯系起來,并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三、工程施工期對環境的影響及重點解決的問題
3.1 生態環境方面
施工期間由于清理表土、土石方開挖、改移河道、開采料場等活動會造成地表植被破壞、地形改變、溝谷大量消失,惡化生物棲息的生態環境,加速地表侵蝕,增大地表徑流,增加水土流失,改變自然流水形態,加劇水質惡化,從而直接導致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為了保護生態環境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
1、開挖施工中表層土保護是一個重點環境保護問題,表層土流失除引起水土流失外,也可能引發一系列生態平衡失調,如植被丟失、景觀破壞等。地表清理將對沿線植被及動物棲息地造成永久性的破壞;此外,表層土壤的剝離容易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和肥力的下降。為解決上述問題應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在施工前應明確清理對象和范圍,不應僅考慮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壞沿線兩側的植被。對于古樹名木等有保存價值的植物,應事先聯系當地林業部門,采取移植等異地保護的方法加以保護。地表清理物應有專門的場地用以處置,不得隨意丟棄。
(2) 施工清場的樹木、農作物、雜草,除部分可作為肥料外,應及時清運。
(3) 剝離表層土予以保存,用于其它地面的土地改良,或沿線受破壞土地的恢復。不用于本地恢復的,應直接覆蓋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復的,應移至它處堆存,堆放地宜相對低凹、周圍相對平緩,并設置排水設施。
2、路基開挖對沿線植被及動物棲息地將造成永久性的破壞;此外,土壤的剝離與開挖容易造成土壤結構的破壞和肥力的下降。棄渣問題在此也會比較突出,棄渣場若選址不合理,有可能導致河道淤塞而阻礙行洪、滑坡、地基下陷,以及損毀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等土地。為解決上述問題應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施工前應明確開挖范圍,不應僅考慮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壞沿線兩側的植被,棄渣應在指定范圍內嚴格按照設計技術要求進行堆置。
(2)預防表層土流失。剝離表層土,不用于本地恢復的,應直接覆蓋至可供耕作的其他地面;用于本地恢復的,應移至它處堆存,堆放地宜相對低凹、周圍相對平緩,并設置排水設施。
(3)將棄土、棄渣于指定地點堆放,并采取防護措施,避免其流入水體。公路邊的臨時零星棄渣,應在公路封閉前處理完畢,以免公路全封閉后,難以清理。
(4)做好施工組織安排,土石方開挖回填時避開雨季,雨季來臨前將開挖回填、棄方的邊坡處理完畢。
(5)做好工序安排,施工取土時采取平行作業,邊開挖、邊平整、邊綠化,計劃取土,及時還耕,及時進行景觀再造。
(6)及時設置排水溝及截水溝,避免邊坡崩塌、滑坡產生。
(7)對臨時借地范圍要有明確的邊界,以便控制對臨時借地外圍土地的不合理占用。嚴格控制影響范圍,不應僅考慮方便施工而任意破壞場地以外的植被。對施工臨時用地,先將原表層熟土集中堆放,待施工完畢后,再將這些熟土推平,恢復原地表層。
3、對于不可避免的河道及河岸開挖工程,要明確并嚴格控制開挖界限,不得任意擴大開挖范圍,避免造成對兩棲動物生活空間環境的影響。
3.2 噪聲方面
施工機械作業及運輸車輛作業產生較大噪音,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為了降低噪音對環境的影響,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
1、當施工路段距住宅區距離小于
2、拌和場和預制場要遠離學校、醫院、療養院、城鄉居民區和有特殊要求的地區,減少拌和站對環境敏感點的噪聲污染。
3、盡可能以挖掘代替爆破,以多點少藥代替大量炸藥爆破,采用延時爆破技術等手段降低噪聲和振動。
4、注意機械保養,使機械保持最低聲級水平。
3.3 大氣污染方面
筑路材料的運輸裝卸、各種混合料拌合、借土開挖及棄土堆放、土石方調運等活動會造成短期內粉塵污染。另外,由于施工期增加大量機械作業的尾氣排放,使空氣質量惡化。對沿線居民的正常作息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為了減少大氣污染,保護生態環境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
1、公路施工堆料場、拌和站設在空曠地區,相距
2、瀝青路面施工,瀝青混凝土拌和廠設在居民區、學校等環境敏感點以外的下風向處,不采用開敞式、半封閉式瀝青加熱工藝。
3、施工便道定時灑水降塵,運輸粉狀材料要加以遮蓋,混合料采取集中拌和。
3.4水污染方面
1、瀝青、油料、化學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并采取措施,防止雨水沖刷進入水體。
2、施工駐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糞便等集中處理,不直接排入水體。
3、對橋梁施工機械、船只嚴格進行檢查,防止油料泄漏。嚴禁將廢油、施工垃圾等隨意拋入水體。
4、水泥混凝土拌和站不得設在飲用水源地保護區內。
5、施工過程中攪拌站的排水、混凝土養護水等含有害物質的廢水不得排入地表水I—III類水源地保護區。
四、項目營運期對環境的影響及重點解決的問題
營運期開始意味著項目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發揮作用,同時也意味著對沿線環境產生長期負面影響的開始。隨著交通量的與日俱增,噪聲和汽車尾氣及粉塵污染逐漸加劇,噪音對沿線居民、學校和機關單位的學習、工作和休息產生長期的不利影響,尾氣、粉塵、油污對沿線居民生活、農田、土壤、水質等影響較明顯,呈逐步加重的發展趨勢。收費站點收費人員、沿線服務區的工作人員和沿線管養人員所產生的污水、垃圾也會造成一定的污染。重點應解決好以下幾方面問題:
4. 1 交通噪聲方面
1、對公路附近的學校、工廠和其他單位,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噪聲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圍墻、設置聲屏障、臨路兩側密集植樹綠化、建筑物設置雙層窗或封閉外走廊等。
2、附近有學校的路段兩端設置禁止鳴笛標志。
3、加強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設置噪聲監控站,禁止噪聲過大的車輛上路。
4. 2 大氣污染方面
1、根據當地氣候和土壤特點,在靠近公路兩側,特別是環境敏感區附近密植喬木、灌木,這樣既可凈化吸收車輛尾氣中的污染物,衰減大氣中的總懸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環境、降低噪聲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觀的作用。
2、嚴格執行車輛排放檢驗制度,利用收費站對汽車排放狀況進行抽查,限制尾氣排放嚴重超標的車輛上路。
4. 3 水污染方面
1、嚴禁各種泄漏、散裝、超載車輛上路,防止公路散失物造成水體污染。
2、在公路交通管理部門的生活區設置污水處理站,各種污水經處理達標后方可排放。
3、對運載危險品的車輛嚴格進行檢查、嚴格監控,防止事故發生。
4、在洪澇季節,要加強與氣象水利部門聯系,確保洪水期行車安全。
5、在公路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