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況
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深化,作為排頭兵的道路交通業也在蓬勃發展,特別是最近幾年,西部山區,高原地區的高速公路網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特別是原來由于條件惡劣而使高速公路發展滯后的云南、四川等省基本已經實現了市市通高速公路。而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更是條件惡劣,但是其高速公路仍然有了大大的發展。眾所周知,我國西部氣候條件惡劣,地質條件復雜,各種地質災害頻繁發生。不可避免的高速公路兩側的邊坡滑坡治理就顯得猶為重要。
公路滑坡的特點是:滑坡在平面形態上,都有一定的幾何形狀,如橢圓形、三角形簸箕形及其他幾何形態或不規則形態。其滑出方向大多數與路線方向垂直或近于垂直,少數滑體滑動方向與公路線路方向斜交,公路規模的大小也也直接影響滑坡的規模。成因上講,大多數滑坡都是在開挖過程中復活,而且公路滑坡有一個共性,就是超過90%的滑坡都是由于公路開挖造成的。本工程以青海省馬場垣至平安高速公路某段作為邊坡治理的事例進行剖析,闡述高原地區在特殊地形、地質、氣候條件下邊坡治理的特點。由于本工程中的邊坡經經現場已經處于蠕動階段,所以治理過程中采取的積極的治理措施,按照滑坡的治理方式進行了初步探討。
眾所周知,滑坡的產生滑坡的產生和發育形成過程通常分為三個階段:蠕動變形階段、滑動破壞階段和漸趨穩定階段。
其中蠕動變形階段:斜坡在發生滑動之前通常是穩定的,在水的作用下,可以使斜坡土石體強度逐漸降低,滑坡出口附近滲水混濁,水在此過程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由此可見排水在邊坡滑坡治理中的地位致關重要。采取“早發現,早防治”的原則進行處理。在邊坡滑坡治理當中我們仍然把治水放在首位。
本工程現場具體情況為:原邊坡為噴素混凝土,但是部分已經剝落,其坡高65m左右,長度110m左右。坡體北側為一高速公路橋梁,該坡體處于兩個橋孔之間,并靠近橋臺,經觀察橋臺部分混凝土已經出現裂縫,該段邊坡坡腳有連續的裂縫,長約20 m,裂縫寬0.1~7cm,坡面上橫向、縱向的裂縫較多,出水點較多(主要在高程1868m以下),特別是當雨季,其出水量更大,我們估計邊坡的不穩定主要是有水造成的,所以我們的首要措施定格只水的問題上。
A樁墩(橋臺東面第一根樁墩)外噴混凝土已開裂,橋臺內側可見裂縫,綜合分析認為:本段邊坡已處于蠕變階段。處于安全經濟考慮,我們設計過程中考慮了該邊坡治理的長久性,加大了治理的程度。
該高速公路治理地段地形圖如下所示(圖中已經標出匯水地段、原截水溝位置以及可能產生滑坡的地段):
圖1 地形圖
二、地質條件
1.地形地貌:
該邊坡處于高原中山的坡腳地段。
2.經現場地質調查及收集的有關地質資料,構成邊坡的地質特征為:第四系碎(塊)石土,下伏基巖為變質的大理巖(Jxk)及巖漿侵入的閃長巖。
①碎(塊)石土:灰色,成分以閃長巖、大理巖、花崗巖為主,粒徑一般5-20cm,以棱角形為主,稍密—中密,厚度2—5 m。
②大理巖:灰白色、白色,變質結構,含少量石英,厚層狀為主,節理裂隙發育,見幾組裂隙,產狀為3350∠450,2030∠720。
強風化大理巖:褐黃色,巖質較軟,厚度1.0-6.0m。
弱風化大理巖:白色、灰白色,巖質較堅硬。
巖體中侵入閃長巖:灰色、深灰色,強風化閃長巖,巖體破碎,為10—30 cm 塊狀,厚度0.1—5.0 m。
三、地下水情況
本段邊坡處于地下水的排泄區。現場調查期間,下雨后,見有大量水從坡腳滲出。經分析,地下水的補給源除大氣降水外,主要為南面沖溝的地表水,該沖溝具一定的匯水面積,地表水沿強風化大理巖裂隙運動,在坡腳以滲水方式排泄。在本邊坡治理過程中,我們將排水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具體的措施我們采取地表排水和坡體內降水的方式進行,達到綜合治理的效果。
四、穩定計算分析
經實地地質測繪及收集的有關地質資料,考慮不利結構面地下水等情況,邊坡穩定計算的采用下列數據:
指標名稱 |
天然重度r(kN/m3) |
抗剪強度 | |
巖土名稱 |
內聚力(kpa) |
內摩擦角φ(度) | |
碎(塊)石土 |
21.5 |
15 |
26 |
強風化大理巖 |
22.5 |
60 |
28 |
弱風化大理巖 |
25 |
100 |
35 |
經對3個斷面計算:邊坡沿巖土界面及強風化大理巖中潛在滑面的穩定系數K為1.01—1.20,邊坡處于極限平衡狀態,隨著地下水的作用,邊坡的穩定性還會降低,需治理。
五、治理措施
鑒于該邊坡的具體情況,其治理分三步考慮:
第一步:根據本邊坡災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地下水是導致邊坡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從地形可以看到,在其旁側有一定的匯水面積,我們可以采取截水溝的方式將水未流入地下之前排走,一般將其布置在可能滑坡范圍以外約5米的穩定階段,要求與地下水流向垂直,同時對該邊坡采取先修筑排水縱溝對坡頂水予以引導,并在坡面布設排水管,對坡體內的水進行疏排,以改善坡體的含水與穩定狀況。
通過以上分析,可見該滑坡的產生與水的關系密切,設置排水系統,消除水的危害,是整治滑坡的可靠措施。整治設計中,應明確以治水為本,支擋為輔,從。水”字上下功夫,采用疏、截、排等綜合措施以引開地表水,降低地下水,提高土體強度。排水措施分為地表排水與地下排水兩大類。
1.地表排水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攔截滑坡地段以外的地表水,不使水流入滑坡區內,并盡快排除滑坡范圍內的雨水,引導地表水在滑坡體外的穩定山坡處排走。滑體以外的地表水,以攔截和旁引為原則;滑體以內的地表水以防滲,盡快匯集和引出為原則。因此:滑體外,設置一條或多條環形截水溝,攔截旁引地表徑流,不使流入滑坡范圍之內;滑體內,充分利用自然溝谷,布置成樹枝狀排水系統。滑體內的濕地用泉水出露之處,修建滲溝及明溝等引水工程,以減少對滑坡的供水。
滑體內的泉水露頭、濕地處需設置滲水溝與明溝相配合的引水工程。其目的是排除滑體內的上層潛水和疏干邊坡,這類引水工程包括集水和排水兩部分,埋人地下水為集水部分,常采用滲水溝(又稱集水盲溝)形式,露出地面部分是排水明溝。集水部分要設計濾層,排水部分是不透水的漿砌明溝。此外,滑坡周圍的自然邊坡坡面應整平夯實,減少坑洼及裂縫,防止積水下滲。認真做好坡面綠化工作(鋪草皮、植樹)減少地表雨水下滲,防止坡面沖刷及淤塞排水溝。地表排水往往綜合運用截水溝、溝谷內排水系統、引水明溝等各種方法。
2.地下排水
地下水是斜坡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滑體內地下含水層的厚薄、分布、補給條件和地質條件的差異,常采用截、排、疏和降低地下水位等辦法。一般在獲得較準確而足夠的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并做了詳盡分析之后,才能提出切合實際的設計和施工,這樣才能達到排水目的。通過水文地質勘察,查明補給滑動體的地下水確是以滑坡的上方或一側補給為主時,才修建截斷地下水的工程,它要求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隨地下水的含水層數、埋藏深度和土質密實程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構筑物,如盲溝、盲洞等。 由于斜坡土層(巖體)中埋藏有地下水,流人邊坡變形區,產生了動水壓力和靜水壓力,為減弱這種壓力的作用,確保邊坡穩定,可采用地下排水的方法。滲溝的作用是排除滑坡前緣的邊坡土壤中的水,疏干邊坡含水,同時對邊坡的局部地段有支撐作用。其形狀從平面來分有垂直的、分支的、拱形等幾種。
對于水平鉆孔的施工程序為:
首先,安裝水平鉆機于預定孔口位置并使之平整,按預定仰斜角度(一般l0 ~15。)調整機頭,一般采用給來鉆進,有利于泥漿排出,鉆孔進尺宜比設計埋設渣水管長度適當加長。
其次,孔鉆好后,將帶孔眼(事先在管上部約四分之三范圍均鉆8mm的孔眼,以利進水,孔眼間距50mm,呈梅花狀捧列) 60mm硬質塑料管外包一層土工布(防止孔眼堵塞)旋插入孔中,直至預定深度,定位時應注意使管無孔部分向下,以利排水。晟后,全組孔位全部完成后,為防孔口松動損壞,應及時用現澆混凝土或漿砌石以組為單位加以固定。
第二步:對橋墩(臺)處局部設置錨索擋墻,對橋墩(臺)進行保護,對于坡體上局部進行掛網噴錨治理,要求標本兼治。左圖邊坡掛網噴錨施工工藝流程。
第三步:還應該對該邊坡進行變形觀測,根據排水孔施工揭露的實際地質情況及變形觀測情況,對該邊坡進行近一步的分析研究工作。以獲得更多的資料,然后根據這些研究結果資料再與業主共同協工放線及施工過程中如發現與設計存在較大誤差時應及時通知設計及有關各方,以便及時調整設計商確定是否對該坡進行進一步的深部錨固支護。行掛網噴錨治理,要求標本兼治。做到信息化施工。
六.結論
1.眾所周知,水是造成滑坡的一個重要因素,盡管青海省的年降水量少,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滑坡的幾率降低,邊坡就不需要治理了。相反,從這一實例可以看到邊坡的穩定與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本工程由于地形的原因形成了一定的匯水區域,使水下滲對邊坡造成一定的不穩定,需要治理。對于地質災害改掉治標不治本的錯誤,應該找出可能造成將來不穩定的本質原因進行治理。本工程的治水為重中之重。
2.對于邊坡滑坡的治理,僅僅依靠樁、噴錨、錨索等純力學的方法阻止其變形運動和破壞,效果不太理想時。我們可以通過治水的方法,改變滑體內的物理力學性質。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對于邊坡的防治,要貫徹以防為主,整治為輔的原則。在選擇防治措施之前,要查清滑坡的地形、地質和水文地質條件,分析滑坡性質及其發展階段,了解滑坡產生的原因,以便“對癥下藥”,尤其是大型滑坡,整治工程量很大,技術上也很復雜,試圖通過“減、擋、固”等方法阻止其變形、運動和破壞往往是困難的,而通過對水的防治,改變滑坡內在的物理力學性質,順其自然,以柔克剛,反而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 淺析高速公路滑坡的成因及防治措施,閩慶輝,《甘肅科技》2005年6期
- 當今山區公路邊坡治理新技術,孔祥金,《廣東公路勘察設計》2002年4期
- 公路滑坡整治工程中水的作用及防治對策,魏瑜、高月梅,《甘肅科技縱橫》2003年1期
- 高速公路高邊坡滑坡治理,康文獻、李海曉,《建井技術》2005年1期
- 公路滑坡成因與防治及預報方法研究,楊天亮、彭建兵,《西部探礦工程》200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