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指出,瀝青路面尤其是高速公路瀝青路面大量過早損壞造成了很大經濟損失和不良社會影響。對此,交通部、各省市以及大專院校、研究機構花了大量精力和經費,采取了多種措施如SMA、改性瀝青、提高集了質量、增加路面強度等措施試圖解決路面早期損壞現象。但是,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早期損壞現象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具有增加趨勢,一直于從政府到研究人員普遍感到十分迷茫,路面技術似乎迷失了前進的方向。作者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長期以來在路面研究和實踐中"重經驗、輕理論、重感受、輕實證"的結果。根據作者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到目前參與的研究項目所積累的約100萬個第一手試驗數據,及2002年出版的專著《瀝青路面結構行為理論》得出:造成目前路面大量早期損壞的原因并不是偶然的,不是可以簡單地歸結為施工質量問題或材料問題,而是有其深遠的理論原因和認識原因。總體上說,沒有意識到對重交通路面缺少正確的認識,沒有掌握重交通路面的技術關鍵。指出,目前對重交通路面的認識有如下幾方面的不足:1、對重交通路面的損壞原因、機理認識不夠,未能發現新條件下的新變化;2、路面力學分析與使用性能控制相脫節,彼此沒有定量的聯系;3、路面結構組合設計的主觀隨意性大,設計理論未能提供明確的指導;4、不能控制高輪壓下的局部損壞;5、材料設計與結構設計是雙軌制,彼此獨立進行;6、對環境因素的考慮比較薄弱。作者認為:傳統上,瀝青路面損壞主要包括龜裂、車轍、低溫開裂等,這也是路面設計時重點控制的損壞類型。隨著路面結構強度的提高和路面損壞期的提前,這些傳統損壞出現得越來越少,有些已經不再出現,而目前出現的損壞,不論是其形態還是原因都十分不同。所以,按照傳統理論來加強路面結構是沒有效果的,甚至有時還適得其反。為了弄清路面損壞新機制,作者進行了大量調查、試驗和分析,歸納了路面損壞的類型,分析了原因和出現機理,并進行了實證,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同時指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國公路路面上出現的問題并非一、兩日內發生的,靠目前將事論事的方法難以解決,甚至可能誘發新的損壞。然而,雖說重交通瀝青技術比普通道路要復雜得多,但決不是不能解決。只要我們認識到了重交通路面的技術特點,在設計施工中精心實踐,就能夠體現新的境界,延長路面壽命。如果這樣做了,我們得到的將不僅僅是路面質量的改善,還將走出理論誤區,并走向長壽命的路面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