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路面早期損壞的原因,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沈金安向記者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某省的一條高速公路的工期原計劃是11月1日,后來將工期提前到7月1日,工程單位為此做了安排,可是一位上級領導再三催促,要求將工期提前到5月29日,這就出現問題了,要在5月29日完工,就必須在春季就開始鋪筑瀝青面層,這在規范上是不允許的,由于不能很好地壓實,結果這段路第二年就大面積破損了。
沈金安說,路面早期損壞的原因很復雜,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某一種原因,因為每條路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有個別的原因,也有共性的原因,歸結起來大概有管理、施工、設計、材料等方面的問題。上面所舉的例子就是管理上的原因,因為不科學地縮短工期而造成路面早期損壞。
路面早期損壞可以分為短時間發生的破損和更深層次的破損兩大類。短時間發生的破損基本上是公路完工不久后產生的,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是水損壞引起唧漿、坑槽,在南方氣溫較高的地區尤其是上坡路段容易產生車轍。裂縫一般發生在北方地區,大部分是因為溫縮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疲勞產生的。裂縫既有縱向的也有網狀的。這種路面早期損壞因為是局部的、小范圍的,所以發生后易于維修、治理。
沈金安特別強調,對公路路面造成致命危害的是更深層次的早期損壞。這種破損往往需要"開膛破肚",對基層進行大修。我國的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水泥路面為30年,但現在我國許多高速公路已經進入了大修期,一些高速公路只運行了七八年,破損就已經很厲害了,個別的高速公路只運行了兩三年就出現破損。沒到使用年限就"開膛破肚"進行大修,不但經濟損失很大,社會影響也很不好。
國外瀝青路面設計使用年限一般為20年、30年到40年,有的國家甚至提出瀝青路面是永久性路面,到使用年限了,只需要在表層銑刨加鋪一層瀝青就可以接著使用。國外也有設計年限短的,例如日本的瀝青路面設計使用年限為10年,但一般都已經使用二三十年以上,若干年維修一次表面就行了。
幾年來,各級交通部門非常重視質量,每年都把質量當大事來抓,大部分施工企業也很重視施工質量,兢兢業業地施工。但為什么還會出現深層次的路面早期損壞呢?沈金安認為原因很復雜,他個人認為,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路面早期損壞最嚴重的問題是管理上的問題。近幾年,我國的高速公路發展非??欤偫锍态F在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一些地區盲目攀比,不按科學規律辦事,過分地追求高速度。由于盲目追求速度,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就不能及時處理到位,例如軟土層的處理問題,國外的經驗普遍是提前幾年先修路基,運行幾年后讓其自然下沉,然后再修基層和面層,這樣路基和路面就比較穩定了。而一些地區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就沒時間解決這些問題。還有,一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為了趕工期,不切合實際地提前工期,使施工企業很難按施工規范進行操作。此外,對監理沒有很好的監督機制也是個大問題,許多數據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不少試驗合格、監理合格的路后來也出現了早期損壞。
其次,施工當中存在一些工藝和程序問題。路面離析和不均勻嚴重,這樣容易造成局部滲水,使路面出現病害。施工中壓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片面追求平整度,不能在溫度較高的時候及時壓實,不敢采用輪胎壓路機,這樣就造成了路面表層看起來很平整,通車不久就很快衰減。沈金安建議對壓實度的管理應該把重點放在壓實工藝的管理上。在施工中,施工污染也是造成路面早期損壞的重要原因。瀝青面層一般分為三層,施工中把路面底層弄臟了,造成了層與層之間形成不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沈工形象地比喻"三合板"變成了"三層板"。國外通常幾層路面鋪裝應該連續施工在一年內完成,可一些路的路面工程往往是跨年度的,下層與中面層污染,中面層與表面層污染,必然會造成路面病害。他還認為,在中央隔離帶上搞綠化弊大于利,因為隔離帶的作用是隔離雙向交通,在上面搞綠化勢必要經常澆水,這些水很容易滲入路基,對路面造成損害,所以隔離帶最好是表面封閉的。
第三,我國的路面結構也是造成路面早期損壞的原因之一。我國的高速公路路面結構基本上是半剛性基礎層的結構,采用這樣的結構是適應我國的國情發展起來的,因為當時我國經濟不富裕,瀝青能源非常短缺,所以就采用了這種相對省錢的半剛性基層結構。沈金安認為,半剛性基層結構適用中、低等級路面,用在高速公路上有很多弊病,半剛性基層容易開裂,反射到表面,路面進水后,由于基層強度大,很致密,水很難排出去,容易造成路面界面條件和受力狀態的變化。而瀝青路面的排水是第一要務,所以排水不好勢必會成為路面的心腹大患。沈金安介紹,國外的高速公路重交通路面大多采用柔性結構,雖然柔性結構瀝青用量較大,造價相對較高,但這種結構很少出現路面早期損壞的現象。他認為,我國應該引進一些先進的路面結構技術,逐步采用柔性基層結構路面,雖然一次性投入相對大一點,但這樣可以減少大修費用。有時大修幾次的費用遠超過修一條路的費用。沈金安強調,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管理要有總成本的概念,他呼吁要改變目前我國路面結構型式單一的狀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路面結構,鼓勵發展使用柔性基層和組合基層路面結構,并努力完善半剛性路面結構,以達到減少路面早期損壞的發生。
沈金安強調,現在大家都說超限超載車輛是公路的"第一殺手",水是造成路面損壞的"元兇"。但是我們不能把路面早期損壞簡單地怪罪于"超載"和"雨水"。一方面我們要加大治理超載力度,同時要重視防排水設計和施工。還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的成功經驗和損壞的教訓,從各個方面努力減少路面的早期損壞,延長使用壽命。(《中國交通報》)
沈金安說,路面早期損壞的原因很復雜,不能簡單地歸結為某一種原因,因為每條路的具體情況不一樣。有個別的原因,也有共性的原因,歸結起來大概有管理、施工、設計、材料等方面的問題。上面所舉的例子就是管理上的原因,因為不科學地縮短工期而造成路面早期損壞。
路面早期損壞可以分為短時間發生的破損和更深層次的破損兩大類。短時間發生的破損基本上是公路完工不久后產生的,相對比較單一,大部分是水損壞引起唧漿、坑槽,在南方氣溫較高的地區尤其是上坡路段容易產生車轍。裂縫一般發生在北方地區,大部分是因為溫縮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因為疲勞產生的。裂縫既有縱向的也有網狀的。這種路面早期損壞因為是局部的、小范圍的,所以發生后易于維修、治理。
沈金安特別強調,對公路路面造成致命危害的是更深層次的早期損壞。這種破損往往需要"開膛破肚",對基層進行大修。我國的高速公路瀝青路面的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水泥路面為30年,但現在我國許多高速公路已經進入了大修期,一些高速公路只運行了七八年,破損就已經很厲害了,個別的高速公路只運行了兩三年就出現破損。沒到使用年限就"開膛破肚"進行大修,不但經濟損失很大,社會影響也很不好。
國外瀝青路面設計使用年限一般為20年、30年到40年,有的國家甚至提出瀝青路面是永久性路面,到使用年限了,只需要在表層銑刨加鋪一層瀝青就可以接著使用。國外也有設計年限短的,例如日本的瀝青路面設計使用年限為10年,但一般都已經使用二三十年以上,若干年維修一次表面就行了。
幾年來,各級交通部門非常重視質量,每年都把質量當大事來抓,大部分施工企業也很重視施工質量,兢兢業業地施工。但為什么還會出現深層次的路面早期損壞呢?沈金安認為原因很復雜,他個人認為,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路面早期損壞最嚴重的問題是管理上的問題。近幾年,我國的高速公路發展非??欤偫锍态F在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但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一些地區盲目攀比,不按科學規律辦事,過分地追求高速度。由于盲目追求速度,一些技術方面的問題就不能及時處理到位,例如軟土層的處理問題,國外的經驗普遍是提前幾年先修路基,運行幾年后讓其自然下沉,然后再修基層和面層,這樣路基和路面就比較穩定了。而一些地區由于片面追求速度,就沒時間解決這些問題。還有,一些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為了趕工期,不切合實際地提前工期,使施工企業很難按施工規范進行操作。此外,對監理沒有很好的監督機制也是個大問題,許多數據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不少試驗合格、監理合格的路后來也出現了早期損壞。
其次,施工當中存在一些工藝和程序問題。路面離析和不均勻嚴重,這樣容易造成局部滲水,使路面出現病害。施工中壓實不足也是重要原因,由于片面追求平整度,不能在溫度較高的時候及時壓實,不敢采用輪胎壓路機,這樣就造成了路面表層看起來很平整,通車不久就很快衰減。沈金安建議對壓實度的管理應該把重點放在壓實工藝的管理上。在施工中,施工污染也是造成路面早期損壞的重要原因。瀝青面層一般分為三層,施工中把路面底層弄臟了,造成了層與層之間形成不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沈工形象地比喻"三合板"變成了"三層板"。國外通常幾層路面鋪裝應該連續施工在一年內完成,可一些路的路面工程往往是跨年度的,下層與中面層污染,中面層與表面層污染,必然會造成路面病害。他還認為,在中央隔離帶上搞綠化弊大于利,因為隔離帶的作用是隔離雙向交通,在上面搞綠化勢必要經常澆水,這些水很容易滲入路基,對路面造成損害,所以隔離帶最好是表面封閉的。
第三,我國的路面結構也是造成路面早期損壞的原因之一。我國的高速公路路面結構基本上是半剛性基礎層的結構,采用這樣的結構是適應我國的國情發展起來的,因為當時我國經濟不富裕,瀝青能源非常短缺,所以就采用了這種相對省錢的半剛性基層結構。沈金安認為,半剛性基層結構適用中、低等級路面,用在高速公路上有很多弊病,半剛性基層容易開裂,反射到表面,路面進水后,由于基層強度大,很致密,水很難排出去,容易造成路面界面條件和受力狀態的變化。而瀝青路面的排水是第一要務,所以排水不好勢必會成為路面的心腹大患。沈金安介紹,國外的高速公路重交通路面大多采用柔性結構,雖然柔性結構瀝青用量較大,造價相對較高,但這種結構很少出現路面早期損壞的現象。他認為,我國應該引進一些先進的路面結構技術,逐步采用柔性基層結構路面,雖然一次性投入相對大一點,但這樣可以減少大修費用。有時大修幾次的費用遠超過修一條路的費用。沈金安強調,高速公路建設和運營管理要有總成本的概念,他呼吁要改變目前我國路面結構型式單一的狀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路面結構,鼓勵發展使用柔性基層和組合基層路面結構,并努力完善半剛性路面結構,以達到減少路面早期損壞的發生。
沈金安強調,現在大家都說超限超載車輛是公路的"第一殺手",水是造成路面損壞的"元兇"。但是我們不能把路面早期損壞簡單地怪罪于"超載"和"雨水"。一方面我們要加大治理超載力度,同時要重視防排水設計和施工。還需要我們認真總結以往的成功經驗和損壞的教訓,從各個方面努力減少路面的早期損壞,延長使用壽命。(《中國交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