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度橋梁與中等跨徑相比,因結構的空間性與復雜性,地震反應比較復雜,高階振型的影響比較明顯。目前大跨度橋梁的抗震設計還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國內規范沒有對大跨度橋梁進行詳細規定,抗震計算比較復雜。本文主要介紹了京津城際某大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墩身、基礎部分的抗震計算。根據≤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修訂)≥,運用midas有限元程序,采用反應譜分析方法計算地震力,以便為抗震設計提供依據。
本橋橋面系為無碴橋面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其橫截面為單箱單室截面,選取橋跨(40+64+40)m的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作為計算模型。混凝土采用C50,梁底下緣按二次拋物線變化;采雙線圓端型橋墩,3號墩為制動墩,邊墩簡支梁固定支座設在4號墩。
圖1 全橋模型
圖2(a)邊墩墩身尺寸 圖2(b)主墩墩身尺寸
2、動態反應分析
(一)有限元模型建立
結構分析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模型,模型建立的正確與否,簡化的模型是否能反映結構真實的受力情況,直接影響計算結果的正確性。本算例運用橋梁有限元計算Midas civil 建立全橋動力模型,模型中主梁、橋墩、承臺均采用空間梁單元進行模擬,梁墩之間采用剛性連接釋放約束模擬,承臺底采用一般彈性支承模擬,將地基及樁基礎對結構的作用簡化成縱橫向轉動彈簧施加在承臺底,平動剛度以剛性考慮。
轉動彈簧計算參數列表
表1 轉動彈簧計算參數()
墩號 | 轉動剛度 | |
縱橋向 | 橫橋向 | |
1#墩 | 1.2E+08 | 2.27E+08 |
2#墩 | 3.44E+08 | 1.0E+09 |
3#墩 | 3.34E+08 | 9.11E+08 |
4#墩 | 1.2E+08 | 2.27E+08 |
計算模型
圖3 計算模型
㈡ 抗震驗算荷載的選取
連續梁全聯質量和橋墩、承臺質量通過定義結構自重向X、Y,Z方向轉化。邊跨簡支梁質量,采用施加集中質量單元實現,縱橋向集中施加在4墩墩頂,質量大小為一跨簡支梁的質量和二期恒載質量之和;橫橋向施加在兩邊墩墩頂,質量取一跨簡支梁的質量和二期恒載質量之和的一半。全梁二期恒載184KN/m。
活載取ZK列車活載進行驗算,根據≤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修訂)≥要求,對于Ⅰ、Ⅱ 級鐵路,應分別按有車、無車進行計算,當橋上有車時,順橋向不計活載引起的地震力,橫橋向只計50%活荷載引起的地震力,作用點在軌頂以上2m處。需要分別對橋梁順橋向及橫橋向進行單獨驗算。
驗算荷載列表
表2 驗算荷載(KN)
墩號 | 墩頂支座反力 | ||||
連續梁恒載 | 連續梁活載 | 簡支梁恒載 | 簡支梁活載 | ||
1#墩 | 6616 | 3435 | 7254 | 2935 | |
2#墩 | 3525 | 9595 | |||
3#墩 | 3525 | 9595 | |||
4#墩 | 6616 | 3435 | 7254 | 2935 |
㈢ 自震特征值分析
圖3建立的動力模型,由該模型計算得到橋梁的前100階振型的頻率和周期,同時給出了前10階振型。由表3可以看出,橋梁基本頻率為2.09Hz、基本周期為0.48s。基本振型為順橋向振動,前幾階振型均為順橋向和橫橋向的整體振動。
表3 大橋前10階自振頻率及其振型描述
振型 | 自振頻率 (Hz) | 自振周期 (s) | 振型描述 |
第一振型 | 2.09 | 0.48 | 全橋縱向振動,3號墩縱向彎曲振動 |
第二振型 | 2.29 | 0.44 | 梁體豎向對稱振動,橋墩縱向彎曲振動 |
第三振型 | 2.67 | 0.37 | 4號邊墩縱向彎曲振動 |
第四振型 | 2.90 | 0.34 | 梁體橫向振動,橋墩橫向彎曲振動 |
第五振型 | 3.38 | 0.30 | 梁體橫向振動,橋墩橫向彎曲振動 |
第六振型 | 4.10 | 0.24 | 梁體橫向振動,橋墩橫向彎曲振動 |
第七振型 | 4.17 | 0.24 | 梁體豎向反對稱振動 |
第八振型 | 5.36 | 0.19 | 梁體豎向對稱振動 |
第九振型 | 5.78 | 0.17 | 梁體橫向振動,橋墩橫向彎曲振動 |
第十振型 | 7.92 | 0.13 | 梁體橫向振動,橋墩橫向彎曲振動 |
圖4(a) 第1階振型 圖4(b) 第2階振型
圖4(c) 第3階振型 圖4(d) 第4階振型
圖4(e) 第5階振型 圖4(f) 第6階振型
圖4(g) 第7階振型 圖4(h) 第8階振型
圖4(i) 第9階振型 圖4(j) 第10階振型
㈣ 地震荷載計算
伴隨著抗震理論的發展,各種抗震分析方法也不斷出現在研究和設計領域。在結構設計中,我們需要確定用來進行內力組合及截面設計的地震作用值。通常采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彈性時程分析方法來計算該地震作用值,這三種方法都是彈性分析方法。其中,底部剪力法最簡便,適用于質量、剛度沿高度分布較均勻的結構。它的大致思路是通過估計結構的第一振型周期來確定地震影響系數,再結合結構的重力荷載來確定總的水平地震作用,然后按一定方式分配至各層進行結構設計。對較復雜的結構體系則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抗震計算,是根據振型疊加原理,將多自由度體系化為一系列單自由度體系的疊加,將各種振型對應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以一定方式疊加起來得到結構總的地震作用、作用效應。而對于特別不規則和特別重要的結構,常常需要進行彈性時程分析,該方法為直接動力分析方法。本橋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⑴ 地震動反應譜分析
根據震規,橋梁結構的動力放大系數β曲線選取如下圖形:
圖5 動力放大系數β曲線
本橋設防烈度為7度,Ⅲ類場地,反應譜特征周期分區為二區,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Tg=0.55,設計地震動峰值加速度Ag=0.15g,多遇地震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α=0.05g,根據震規要求,對于特重要的橋梁,在多遇地震作用下,水平地震基本加速度α應乘重要性系數1.4。
① 縱橋向分析結果
縱橋向輸入反應譜計算結果如圖6所示
圖6(a) 縱向輸入面內彎矩圖(單位:)
圖6(b) 縱向輸入面內剪力圖(單位:)
② 橫橋向分析結果
橫橋向輸入反應譜計算結果如圖7所示,橫橋向按照橋上“無車”情況計算。
圖7(a) 橫向輸入面外彎矩圖(單位:)
圖7(b) 橫向輸入面外剪力圖(單位:)
⑵ 內力匯總
各墩墩底及承臺底的地震內力列于表4。
表4 無車時橋墩地震力荷載
墩號 | 縱向輸入 | 橫向輸入 | ||
縱向彎矩(![]() |
縱向剪力(![]() |
橫向彎矩(![]() |
橫向剪力(![]() | |
1、4#墩墩底 | 17441 | 2082 | 26032 | 2325 |
1、4#墩承臺底 | 25994 | 2193 | 35545 | 2431 |
2#墩墩底(制動墩) | 53764 | 9346 | 52699 | 4449 |
2#墩承臺底(制動墩) | 111134 | 9719 | 80113 | 4709 |
3#墩墩底 | 1871 | 515 | 52536 | 4428 |
3#墩承臺底 | 8324 | 1511 | 79804 | 4683 |
表5 有車時橋墩地震力荷載
墩號 | 縱向輸入 | 橫向輸入 | ||
縱向彎矩(![]() |
縱向剪力(![]() |
橫向彎矩(![]() |
橫向剪力(![]() | |
1、4#墩墩底 | 17441 | 2082 | 28068 | 2535 |
1、4#墩承臺底 | 25994 | 2193 | 38429 | 2643 |
2#墩墩底(制動墩) | 53764 | 9346 | 53316 | 4472 |
2#墩承臺底(制動墩) | 111134 | 9719 | 80841 | 4727 |
3#墩墩底 | 1871 | 515 | 53196 | 4455 |
3#墩承臺底 | 8324 | 1511 | 80601 | 4705 |
⑶ 結果分析
由表4至表5可以看出,縱橋向由制動墩承擔了連續梁所有的縱向慣性力,因此縱橋向由制動墩控制設計,橫橋向則由兩個中墩共同承擔了橫向慣性力。
通過上述計算橋墩地震力計算結果發現,根據新修訂的≤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修訂)≥計算所得的地震力荷載與其他荷載的組合控制橋墩身的截面設計。
3、 小結
大跨度橋梁的抗震設計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目前我國的橋梁抗震設計規范還很不完備,現行的鐵路工程設計規范還是采用“強度設防”的概念,伴隨著抗震理論的發展,我們要加強橋梁結構動力概念設計,選擇較理想的抗震結構體系;延性對抗震來說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性質,要重視延性抗震,要重視支撐連接部位的設計。采取有效抗震措施,進行正確有效的抗震設計,提高大跨度橋梁的抗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