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承式集束鋼管混凝土平行助拱橋,橋道以上無橫撐,國內尚不普遍。本文作為"集束鋼管混凝土提籃拱橋"研究系列之一,探討了結構性能、結構參數、設計與實踐。拱肋鋼管的"無極繩"吊運,橋道橫梁"蕩提法"安裝,具有明顯的技術、經濟優勢,較通常的天線吊裝,節省費用50%以上。
【關鍵詞】鋼管混凝土 拱橋
鋼管混凝土(CFST)拱橋,在公路建設中,發展勢頭很好,無論結構形式還是建設規模,均可謂精彩紛呈。本文研究了三管集束拱肋截面,中承式雙肋拱橋,橋道以上無橫撐。作為工程實踐,于1999年10月建成了洪州大橋,試驗及初步運營表明,結構性能、景觀效果均獲好評。
四川省洪雅縣青衣江洪州大橋,全長659m,橋寬16m;孔跨布置由南向北為2@30+100+14@30m。引孔為跨徑l=30.0m,拱度f/l=1/6的空腹式石拱橋(圖1);全橋設計荷載:汽-20級,掛-100級,人群3.5kN/平方米。
一、主跨集束鋼管混凝土拱橋
主孔為跨徑l=100m,拱度f/l=l/4的中承式肋拱?,F擇要敘述本橋的技術特點。
1.拱肋
拱肋為三管集束截面,即3φ(700~1200)*(8~10)mm。
管間以筋板焊接聯系為整體,沿管徑方向設φ32的聯系筋,管間曲邊三角形灌注砂漿填充,以保證集束截面的整體性,實現全截面抗力的要求。計算和實踐均表明了它的可靠性。
拱肋鋼管材料為Q235b,管心泵灌C40混凝土;拱軸線采取拋物線,優化原則是恒載彎矩為最小;拱肋截面變化規律,取Ritte公式。為了改善拱軸線恒栽變形,鋼管直徑也可沿跨徑方向取拋物線規律變化。
變截面鋼管采用縱向卷制,沿母線焊接為下大上小的圓臺形管段,每段長2m左右,然后接長為7~10m的吊裝段。上述構思,基于以下考慮:
·拱肋為完全的CFST,可以充分利用CFST的強度和剛度優勢;
·最大限度地減少管道節點,特別是活載受力的節點,以避免節點應力集中及活載引起的疲勞損傷。本橋橋道以上無管道節點,橋道以下斜撐節點作了緩和應力集中的構造處理和疲勞設計。
·保證結構的整體剛度,對于輕型結構的特大橋,剛度往往控制設計。多管集束截面,整體性強,剛度大。很少小于90°的"死角"連接。減少積水,便于防腐操作和保證防護壽命。
·多管集束,管心混凝土分管泵灌,施工荷載集度劃分變小,有利于施工安全。多管集束可組合為優越的截面形式。
2.肋間橫撐
關于肋間橫撐,有的稱為“風撐”([3]),筆者曾在文獻[1]中,對此表達過見解?,F今的拱式體系中,橫撐的作用,主要在于剛度貢獻,而非只是承受風載的"風撐",其構造尺寸也不是依據風載作用決定,而是根據剛度設計的需要取定的。
洪州大橋主跨橋道以上不設橫撐,不僅是為了構造簡單和節省材料,主要在于肋間構造經適當處理和正確計算后,可以不設橫撐,能夠保證結構的剛度及穩定性所必需的安全度,使長大橋的橋面以上,視野暢通,無阻斷,輕松,簡潔。相應地橋道以下則須布置強勁可靠的橫向聯系,并特別注意單肋根部(拱肋與橋道相交處)的聯系構造(圖1)。本橋橋道以下設置了兩道K型橫撐,截面為2φ1400*(8~10)mm。除以喇叭口與拱肋連接外,管內尚沒必要的聯結鋼筋,以保證必需的聯結剛度。
顯然,這里注重拱肋的整體性,特別是聯結剛度,力求避免如管道桁架體系中那樣,成百上千的管道節點,緩和或避免節點應力集中及疲勞失效的困擾。
3.橋道系
橋道系為懸吊橫梁加縱向簡支-連續橋道板組成。橫梁間距5.38m,未設連續縱梁。橫梁為P.C混凝土,橋道板為R.C結構。
自1990年成渝高速公路中承式提籃拱橋研究和應用開始,對于橋道與拱肋相交處就采取了只設橫撐不兼橫梁,以使拱肋受力明確。分析認為,近年發生的某些重大橋梁事故,與該部位設置模撐兼作橫梁的聯系構造以及使用加載不當,有一定的關系。
4.吊杯吊具
吊桿為121φ7平行高強鋼絲束。本橋吊桿吊具設計的要點是見圖2。
·連接器
拱肋內側設置吊桿連接器,肋內連接段的鋼絲數為吊桿的1.3~1.5倍;拱肋鋼管內設固定錨板,連接器下端設連接環與吊桿上端相連接;吊桿之下端,置于橫下緣,錨具為冷鑄激頭錨。
·雙吊杯
橫梁兩側各設兩根吊桿(即一橫梁4根吊桿),按一根承載(至少是恒載)設計,同時布置兩根。一則為了安全,再則為了便于吊杯拆換。
·吊桿間距
筆者傾向于取8m左右為宜,目的在于優化橫梁與橋道板設置。本橋基于建筑效果考慮,橫梁間距取為5.38m。吊杯及連接器防護與一般無異,不詳述。
5.鋼管防護
本橋鋼管采用復合材料防護。厚度為1~3mm,防護構造由隔離、強度及耐候膠衣三層組成,如圖3所示。
防護構造含有不低于鋼材強度的纖維增強層,以適應鋼管受力變形的需要;外層膠衣,抵抗大氣、酸雨、鹽霧、濕熱的腐蝕,可任意配色。耐候膠衣層老化后,尚可重新噴涂覆蓋,煥然一新。
防護施工,采用專用設備噴涂,只需清除鋼管表面異物,清潔、干燥即可,勿須噴砂除銹等費時費事的環節。
復合材料防護層,成強過程中具有一定的收縮量,因此,防護層與鋼管表面除了具有粘結力外,還具有收縮引起的緊箍力。
經中國科學院金屬所對比實驗表明:復合材料防護之抗酸雨、鹽霧、濕熱等腐蝕性能,顯著地優于噴鋅、噴鉛防護,防護壽命遠比后者長。
已有的工程應用之價格,低于噴鋅、噴鉛防護。
6.拱座
拱肋鋼管伸入拱座混凝土0.5mm左右,與拱座內預埋鋼板相焊接,管內設有埋入拱座的錨固筋。拱座內設有多層鋼筋網。
二、拱肋計算
橋道以上無橫撐集束鋼管混凝土肋拱橋,除了通常的設計計算以外,具有特點的是拱肋的穩定性計算及施工計算。
1.拱肋強度計算
強度設計驗算,按橋規作了不同荷載及其組合工況的計算,控制截面最不利組合的計算成果,均能滿足橋規之極限狀態設計準則。
2.拱肋穩定性計算
本橋為變截面肋拱,橋道以上沒有橫撐,單肋獨立承載,為全面考查體系的面內、外穩定性,取兩種計算模型:全拱模型、橋道以上的單肋模型。
計算結果匯總如表1。結構穩定性,滿足安全系數k>4~5之判據。
4.施工計算
對大橋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典型工況進行了驗算,即空鋼管狀態,以及按圖4之1→2→3的順序泵灌混凝土等四種工況。管1泵灌之混凝土成強后,再泵灌2管及3管;泵灌2,3管時,將對拱肋作抗扭計算。
按規范指示,施工驗算,取容許應力方法及相應的準則及判據。
三、施工
橫梁吊裝亦需進行控制計算,計算不難在內力影響線上實現,計算響應的位移和應力,用以控制施工。
本橋主跨拱肋的施工,特點是拱肋鋼管的焊接和無極繩運送,以及橫梁的'蕩提法"吊裝。
1.拱肋鋼管
拱肋3根鋼管,在同一截面直徑相同;沿跨徑方向鋼管直徑取為變量。施工放樣所需坐標及參數為管徑ri;,截面形心(C)坐標(xc,yc),每個截面的拱腹和拱背坐標,如圖4所示。拱管分段(≈2m)卷制焊接、接長、組拼為吊裝段。
2.拱肋鋼管吊裝
·拱肋鋼管吊裝程序先將圖4之2,3管組拼為吊裝段,重量控制在7t左右,逐段吊裝接長合龍成拱;再在2,3管組成的拱肋上,鋪裝1管,最后形成三管集束截面的拱肋。
·拱肋鋼管吊裝拱助鋼管的吊運(圖5),采用環狀封閉的無極繩系統,以小噸位(5t)卷揚機作動力,輕型塔架支撐。鋼管吊件的水平運輸以無極鋼繩的周向運動實現,豎向運輸以塔架上的豎向滑車組收、放實現,吊裝布置如圖5所示。
3.橫梁吊裝
橋位處江水水位不穩定,大型浮吊無法作業,通常的天線吊裝,價格達210萬元(包括拱肋及橋道)。本橋橋道橫梁用拱肋為支撐,采用"蕩提法"吊裝。所用設備及工藝均較簡便。橫梁重量38t左右。吊裝布置如圖6。
工藝原理,即T1滑車組為橫梁的提升系統;T2為水平移動系統。根據設備能力,確定水平蕩移的角度≤17.5°,相應的移動平距為10~12m;滑車組豎直提升,可根據設備能力決定。當完成了工序I后,將橫梁交付到工序Ⅱ的提升滑車組上,繼續蕩移,循環移動。具體細節,在此不再贅述。
4.效果
吊裝所用設備很少,施工操作安全,運行自如,速度不算低。整個吊裝費用僅90萬元左右。
本橋原設計為R.C箱肋拱,開工后方才改為現行集束鋼管混凝土肋拱方案。原R.C箱肋拱后吊重達70t,吊裝費用210萬元。兩者相比,蕩提法吊裝橫梁及拱肋鋼管無極繩吊裝,節省吊裝費用110萬元。
四、實驗檢定
洪州大橋的體系、構造及施工均有其特點,按竣工驗收要求,進行了實載檢定試驗。
現代大跨徑橋梁,采用高強材料,體系輕型,按極限狀態理論設計:加之一般的電測法,野外觀測應變的可行性、可靠性值得商準。因此檢定實驗,以活載變形(剛度)檢測為主,以動載響應為主。在完成了規定的試驗工況后,尚作了一定的超越(包括荷載工況及檢測內容),以便為體系研究積累資料。
1.試驗設備及方法
通常的靜載試驗及量測為大家所熟知,不詳述。
動載試驗采用B&K431三軸向壓電式加速度傳感器,拾取橋梁豎向和橫向信號;用B&K2635雙積分電荷放大器轉換為電壓信號,將方向的信號記錄于XR-50C的不同聲道上;再以HP3562A動態信號分析儀進行分析處理,得到被測對象的固有頻率、振幅、加速度等;進而求得前五階模態兩個方向的頻率、阻尼比、振型等。
2.試驗結果
靜載試驗按設計之最不利加載,荷載效率取η=1.0。其主要響應如表2,表3。
動載試驗之撓度峰值為5.01mm;加速度峰值為0.463cm/s2;平均沖擊系數DAF=1.135。
3.試驗分析
·靜載試驗分析及結論
(1)試驗結果,拱頂Mmax工況的設計計算值為Sstat=18.0mm,試驗峰值為S=5.4mm;在各種靜力工況下,拱頂截面最大(面外)橫向撓度為1.0mm,其余各截面測不到讀數(即小于1.0mm)。結構的荷載效應η≈1.0時,彈性變形之實測值(Se)與計算值(Sstat)相比,前者僅為后者的1/3左右,系因設計計算模型偏安全取定所致;表明設計和施工均是可靠的。
(2)靜載試驗非彈性的殘余變形很小--小于量測精度,這是因為荷載試驗前,橋梁實際已經承受施工活載及非正式運營載荷,非彈性變形已基本消除。
(3)拱肋非對稱加載,如L/4截面Mmin工況,所發生的拱肋撓度亦為非對稱,且與理論預測接近。
(4)對比上下游拱肋在各工況下的變形響應,小有出入,一般為5%~10%左右,且上下游拱肋或高或低并非一致,荷載愈大相差愈小。
(5)試驗未發現可見裂縫,拱腳無位移。
·動載試驗分析與結論
(1)結構豎向自振一階頻率為0.82,阻尼比為0.16;橫向自振一階頻率為0.72,阻尼比為0.03,與一般同類橋梁相近,與結構體系的特點相符。
(2)橋梁結構沖擊系數平均為1.135,相應的車速為20km/h。這與結構的剛度,橋面的平整度及障礙物有關。當橋面不平整或遇障礙物時,將加大對橋梁的直接沖擊,增大振幅,加大沖擊系數。
(3)當汽車以V=40km/h通過時,沖擊振幅增大,可能系因行車振頻與橋梁低階頻率相近,試驗表明沖擊系數與車速成非線性關系。
(4)由各階振型曲線可知,橋面振動幅值在0.51~0.32mm之間,屬于正常彈性振動。
(5)橋上行人的有感震動頻率為2~6Hz,試驗中的感受得到了證實。
大橋已經運行兩年,情況良好。
先后參加此項工作的還有謝玲玲、姜瑞娟、董海、饒俊勇和張耀等。
參考文獻
[1]湯國棟等.拱式橋梁的新進展--成渝公路內江提籃拱橋建成.成都科技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p4l~52
[2]鐘善桐.鋼管混凝土結構.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3]陳寶春.鋼管混凝土拱橋設計與施工.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4]湯國棟,湯羽.軸向受壓鋼管混凝土短柱的表觀彈塑性本構方程及其極限承載力.中國公路學報,199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