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省道公路的生態景觀模式”之我見
生態景觀公路是目前公路養護的一大課題,是公路養護的創新和革命,是深化養護的內涵,是提高公路養護水平的一項重要措施。筆者通過大量的實踐和廣泛的學習,結合當前瀝青和水泥路面的基本情況,就個人的體會談點看法,為兄弟單位選擇生態景觀公路的養護模式試點工作提供參考。
一、傳統公路養護的缺陷
在傳統的國省道公路養護中,養路工每年都要對路肩、水溝、邊坡的雜草實行“三光”政策,全部鏟掉,進行“鏟草—培土—鏟草”的循環式作業。公路兩邊路肩上的雜草鏟了又長,長了又鏟,被整得一干二凈。這樣一來,造成了三個方面的不利因素:一是增加了養路工不必要的勞動強度;二是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路基缺口、路肩邊坡坍塌;三是幾十年公路養護一貫制,沒有創新和發展,沒有把美學意識滲透到公路養護之中去。
二、“生態景觀公路”普及和推廣的條件
生態景觀公路是公路建設和養護不斷發展的產物,上世紀末在我國許多有條件的地區陸續出現,但從目前情況來看,發展和普及推廣趨于緩慢,存在著許多制約發展的矛盾。政府重視和投入是兩大重要因素,要普及推廣生態景觀公路,還應具備一些客觀的條件。
條件一:生態景觀路段必須車流和交通量較小,公路養護壓力,特別是路面養護壓力不是很大,養路工人有時間、有精力投入生態景觀養護。如果公路養護的壓力較大,養路工人每天累得筋疲力盡,就很難調動養路工人搞好生態景觀養護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生態景觀養護的效果就很難體現出來。
條件二:生態景觀路段,必須離村莊、集市較遠,人為的、牲畜的破壞較小,當地群眾的人心相對較好,并能主動愛路護路,有利于生態景觀公路的健康發展。如果一年栽、二年黃、三年見閻王,人為和牲畜損壞嚴重,要發展生態景觀公路就難度較大了。
條件三:生態景觀公路必須公路職工要有積極性、創造性和高度的責任心,要有創新的熱情。不具備這幾點,想搞好生態景觀公路是一句空話。另外,養路工還要具備一定的園林技術,了解栽種苗木生長的特性,蟲病預防的知識。
三、生態景觀公路的四點好處
實踐告訴我們,公路生態景觀養護不僅保留了路肩的小草,發展了綠化,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路肩綠地毯般的小草有吸音、吸塵、造氧、散熱等許多好處,減輕了養路工的勞動強度和過往司機的視覺疲勞,提高了公路園林化程度,增強了公路的觀賞性,深化了國省道公路養護的內涵。
從養護的角度來講:留住路肩草,可以固土,防止水土流失,還可以使留在公路兩邊的路肩小草給公路帶來美感,象一條綠地毯,養路工不需要采取“三光”政策把路肩草鏟去,減輕了勞動強度,一至二個月用打草機將草打平一寸左右即可,提高了公路養護的園林公,機械作業程度,使公路養護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起到了跨進代的意義。
從美學的角度來講:公路得到了進一步的綠化、美化和園林化,公路兩邊的路肩象綠地毯一樣,綠化帶設立二坡平面增加了公路立體感覺,配合邊坡的幾何圖或雕塑,路肩上配合栽種一些小柏樹、紅繼木及綠化帶的人物、動物、幾何圖、文化石雕塑或裝飾,使公路成為了一條美麗的風景。
從環保的角度來講:綠草、風景樹和路樹交織,成為了美麗的三度空間,而且綠草、綠樹可以吸音、吸塵、造氧和散熱,改善了空氣和自然的質量,車輛和行人在公路上感覺空氣清新,減輕視覺疲勞,改造了水土流失,增加了植被覆蓋,既美化了公路,又保護了公路周邊的生態環境。
從社會效益的角度來講:生態景觀公路的出現,可謂是環保工程,生態工程、景觀工程,同時也是政績工程,不僅為司機和群眾提供了一條高質量的公路,還美化了環境,加強了環保,推動了文明路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而且體現了“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公路交通服務理念,強化了公路員工的服務意識,塑造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起到了“車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的效果。
四、生態景觀路的基本方法
生態景觀路是一項擬是簡單,又較復雜的利民工程,既要建立長效機制,又要注重短期效果,同時還要講究一定的方法。
方法一:完善生態公路。這是生態景觀路的初級表現,具體方法是留住路肩的小草,養路工每月用打草機將肩草割至1寸左右,保持路面不積水為宜,將公路的路肩形成一條1.2米寬的綠地毯,在路肩外緣每隔30米栽種一至二排小柏木、紅繼木或矮女貞。使小草、小樹和綠化帶樹木交織的三度空間,美化公路環境。
方法二:適當增加小景。在完成生態路的基礎上,繼續美化邊坡,綠化帶,制作一些幾何、動物等圖案,按美學的理念設置一些綠、黃、紅色彩反差較大的飾物或文化石、小景,使公路得到更為愉悅的美觀。
方法三:打造景觀公路。按照綠化園林的概念增加亭樓、人物、動物、風學樹等景觀雕塑,注重色彩的反差和搭配,形成公路的景觀長廊。這種方法投資較大,需要政府或上級部門的投入。
五、生態景觀路建設的四個特色
生態景觀公路是一件利在當前,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它可以因資金的多少,人力的多少,靈活把握形式和效果,可謂“錢多多辦事,錢少也辦事”,但最終要注意到以下幾個特色。
特色一:觀之有色。生態景觀路一定在要顔色上下功夫,注重色彩的反差,色彩的鮮亮,色彩的搭配。給群眾,特別是游客以視覺美感,達到賞心悅目和起到車在路上行,人在景中游的效果。比如,黑色路面,搭配綠色路肩,黃色路樹,紅色邊坡,可以產生美化公路的效果。所以說,色彩是搞好生態景觀路的基礎。
特色二、聞之有香。目前的城市綠化概念,考慮較多的是春有花,夏有蔭,秋有實,冬有青。為此,在生態景觀路上增加適當的花卉的點綴是提升品位的好方法,產生萬綠叢中一點紅的效果,陣陣花香,不僅讓路人心曠神怡,而且能成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特色三:品之有味。生態景觀路要力戒一個“俗”字,要做到高起點策劃,高規格設計。達到“一個道班一景觀,一條公路一特色”,要在品味上做文章,讓群眾有東西看,有美景賞,采取現代園林設計的理念,做到點線面結合,達到色香味齊全的要求。
特色四:視之有形。要做到整體規劃、科學設計,做到宜林則林、宜花則花、宜景則景。在景觀的設計上,可以有路肩上的、綠化帶的、邊坡上的,可以設計文字、圖案、幾何圖案、動物圖案的雕塑。要在景字上做文章,要在形字上出變化,要在色字上出效果。
了解了幾個公路養護單位對生態景觀公路的試點時間都不長,取得的效果都比較明顯,說明這種模式適應當代公路養護的發展方向,體現了以人為本、以車為本的理念。而從總的發展來看,投資可大可小,技術含量可根據效果而言,便于普及和推廣,且社會效益十分明顯。
《江西公路》刊用
雷小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