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了跨度為105+180+105m三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的施工。施工單位在整個箱梁澆筑過程中主要施工過程如下:
1.在橋墩上按0#1#塊設計標高安裝托架并與橋墩可靠連接,托架承載力按0#1#塊理論重量的130%設計,托架安裝后開始澆筑0#1#塊混凝土;
2.在0#1#塊上拼裝掛籃。掛籃在工廠加工后直接運到工地拼裝并試壓,以消除掛籃的非彈性變形;
3.在箱梁頂、底板各布置測點,為使測量數據盡可能準確,將觀測高程的相對坐標系建立在每個擬澆筑節段的前一個節段距端部50cm處;
4.所有高程測量采用高精度水準儀,測量混凝土澆筑前后、預應力束張拉前后的高程,分別安排在早晨和中午各測量一次,以消除溫度分布均勻的影響;
5.邊跨合攏段采用支架現澆,整個澆筑按設計要求進行,一直到合攏段混凝土澆筑完成;
6.中跨合攏段在安裝勁性骨架后澆筑混凝土,為觀測整個澆筑過程中的變形,澆筑在中午進行。
[問題]
1.施工單位在托架和掛籃操作中有何錯誤和遺漏之處?
2.施工單位建立的測點相對坐標系和測量是否正確?為什么?
3.中跨合攏施工中存在哪些錯誤?
4.為什么在合攏段中需設置勁性骨架?
[參考答案]
1.托架沒有進行預壓和設置預拱度,以消除托架的彈性和非彈性變形;掛籃沒有進行試拼。遺漏之處為應還要測量在不同荷載作用下的掛籃變形,并繪制荷載-變形曲線,供調整節段高程用;
2.不正確,應將測點相對坐標系建立在0#塊位置;因為0#塊位置的相對變形最小;測量應選擇在氣溫變化不大的時段進行,早晨溫度變化不大,梁體經過一個晚上的調整后,梁體內外溫度差較小,而中午梁體內外、迎光面和背光面溫差較大,故不易在中午測量。
3.中跨:還張拉臨時索;澆筑前兩合攏段兩側加壓,并隨著混凝土澆筑逐漸減壓,保證合攏段混凝土澆筑過程中荷載平衡;混凝土澆筑時間應選擇在一天最低溫度時澆筑,以防溫度變化對合攏段混凝土產生拉應力而開裂。
4.確保合攏段混凝土強度未達到設計強度前不變形
[背景材料]
某施工單位承接跨度為135+220+135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剛構橋上部結構的施工。施工單位采用懸臂澆筑法進行箱梁澆筑,主要施工方案如下:
1.在橋墩上按0#塊設計標高并考慮預拱度安裝托架并與橋墩可靠連接,托架安裝后進行預壓,以消除托架的非彈性變形;
2. 0#塊澆筑完畢后拼裝掛籃。掛籃在工廠加工經試拼后運到工地拼裝,對掛籃進行加載試驗,考慮到現場條件,采用重物進行加載,試驗荷載設定為600kN,以消除掛籃的非彈性變形,同時測試其荷載-彈性變形曲線作為后期梁段施工標高控制的依據之一;
3.在0#塊上設置相對坐標系原點,在每個梁段的澆筑前后、預應力束張拉前后進行高程測量,測量時間固定在早上太陽升起之前完成;
4.掛籃安裝完畢后進行后續梁段的施工,每段梁澆筑過程為:掛籃就位,根據監控組提供的立模標高安裝模板,進行鋼筋和預應力管道施工,對模板進行校正,校正完成后對掛籃錨固點進行緊固,按施工規范進行混凝土澆筑、張拉;
5.邊跨合攏段采用支架現澆,整個澆筑按設計要求進行,一直到合攏段混凝土澆筑完成;
6.中跨合攏段在安裝勁性骨架、張拉臨時束后澆筑混凝土,按設計要求進行壓重,合攏段澆筑在午夜0點開始,直至澆筑完畢。
7.在整個施工過程中,除進行各梁端施工的高程測量外,定期對0#塊的相對坐標系進行修正,此外還由監控組在相應測點進行溫度測量和應力測量。
8.施工中所有原材料及混凝土強度均按規范進行檢驗。
9.隨著施工的進展,主要施工荷載鋼筋堆放在0#塊兩側的懸臂梁端,鋼絞線堆放在邊跨懸臂梁端,以方便后續梁段的施工。
[問題]
1.請確定該施工過程的質量控制關鍵點;
2.該施工方案有無不妥之處?為什么?
[參考答案]
質量控制關鍵點:
1.澆筑過程中的線形控制、邊跨及跨中合攏段混凝土的裂縫控制。
2.預應力張拉噸位及伸長量控制。
施工方案不妥之處:
1.掛籃試驗荷載的確定不對,應按設計荷載進行加載;
2.必須對0#塊的高程、橋軸線進行詳細復核后方可進行后續梁段澆筑施工;
3.模板校正完成后不能再對掛籃錨固點進行緊固;
4.梁段澆筑施工中還應對橋軸線進行測量;
5.中跨合攏在澆筑混凝土同時還應進行減壓;
6.施工荷載不平衡。
[背景材料]
某大橋基礎為摩擦樁,樁徑φ1.5m,樁長48m,橋位地質如下:表層為1.5m厚砂礫層,下為60m厚黏土層,樁位施工期水深為2m;施工方法與程序如下:
1. 鉆孔樁施工準備:用全站儀作樁位放樣,用砂及土袋筑島作施工平臺,施工平臺高出施工水位1.2m。
2. 埋設護筒:采用1節3m長內徑1.6m的鋼護筒,護筒頂高出施工平臺0.3m。
3. 選擇正循環回轉鉆作為成孔鉆機。
4. 泥漿制備:采用黏性土制備泥漿。
5. 鉆孔灌注樁成孔:
u 成孔過程中定期檢查孔徑、豎直度;
u 鉆孔采用等速、加壓鉆進,不間斷地鉆至設計標高;
u 終孔檢查合格后,采用抽漿法清孔排渣。
6. 成孔檢驗:孔位、孔深、孔形、豎直度檢查合格,孔底沉淀厚度滿足設計規定0.5m的要求。
7. 鋼筋籠骨架現場分段制作、吊裝,幫條焊接長,對中下沉就位。
8. 鋼筋籠就位、固定牢靠后,采用導管進行水下混凝土灌注:
導管居中沉放,用測砣控制導管沉入到距樁底設計標高0.35m處,開始灌注首批混凝土,并將導管埋入混凝土0.5m,隨后連續灌注混凝土,按經驗提升和撤除導管,直至澆筑到樁頂設計標高。
9. 采用小粒徑骨料增加水下混凝土的流動性,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5-18cm。
問:請指出以上施工中不妥之處并改正。
參考答案:
1. (第1、2條)護筒太短,護筒底位于砂筑平臺處,易漏水漏漿,造成塌孔,護筒長應在6.6m以上。
2. (第5條)鉆孔灌注樁成孔過程中應每進2-3m作檢查;鉆孔應采用先慢速、減壓法鉆進;宜采用抽漿法清孔排渣。
3. (第6條)成孔檢查中漏孔徑和泥漿相對密度檢驗。
4. (第7條)鋼筋籠骨架應采用對焊。
5. (第8條)導管底口埋入沉淀渣中,應為沉入樁底設計標高上0.8m;首批混凝土應保證導管端能埋入混凝土1m;導管的提升和撤除應經測量和計算而不是憑經驗;混凝土澆筑應超過樁頂設計標高0.5-1m。
6. (第9條)混凝土的塌落度在18-2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