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墩型及基礎
l、基礎設計應保證具有足夠的,穩定及耐性。基礎類型應根據水文、地形、地質及施工條件綜合考慮合理選用。一般情況是優先考慮挖擴大基礎,但當基礎開挖深度h≥
2、非通航河流墩高<
3、山區橋梁墩高20~
4、彎箱梁或城市內的箱梁橋,有條件時可采用獨柱墩,但應作橋墩的防護設施。
5、柱徑,樁徑其主筋布置,暫無計算資料時可參照表1、表2處理。
柱徑及主筋設置表
表1
跨徑(m) |
16 |
20 |
30 |
||||||
項目 墩柱高 |
墩身 |
柱徑 (m) |
主筋 |
墩身 |
柱徑 (m) |
主筋 |
墩身 |
柱徑 (m) |
主筋 |
<12 |
雙柱 |
1.0 |
22 |
雙柱 |
1.2 |
24 |
雙柱 |
l.2 |
28 |
12~20 |
雙柱 |
l.2 |
24 |
雙柱 |
1.4 |
28 |
雙柱 |
1.4 |
30 |
<20 |
矩形 |
l.2×2.6 |
56 |
矩形墩 |
1.2×2.6 |
56 |
矩形墩 |
l.5×2.6 |
62 |
20~40 |
T型實 體墩 |
見通用圖 |
T型實 體墩 |
見通用圖 |
T型實 體墩 |
見通用圖 |
|||
40~60 |
T型空 心墩 |
T型空 心墩 |
T型空 心墩 |
樁徑及主筋設置表
表2
跨徑(m) |
16 |
20 |
30 |
|||
項目 墩柱高 |
樁徑(m) |
主筋 |
樁徑(m) |
主筋 |
樁徑(m) |
主筋 |
< |
1.2 |
22 |
l.5 |
24 |
l.5 |
28 |
|
1.5 |
24 |
l.5 |
28 |
1.5 |
30 |
< |
2Φ1.2 |
每根22 |
2Φ1.2 |
每根22 |
2Φl.5 |
每根30 |
實體墩 |
|
|
|
4Φ1.2 |
每根22 |
附注:1、挖孔樁控制樁長≤
2、樁柱設計時注意與樁的主筋一致性。
二、橋臺及基礎
1、根據臺后填土及地形、地質條件,可選擇肋板式橋臺、樁柱式橋臺和U型橋臺。肋板式橋臺可視地質條件設計為樁基礎或擴大基礎,而U型橋臺僅在填土≤
2、U型橋臺有關尺寸可參照通用圖辦理。為統一標準當臺后填土
3、配置樁基礎的肋板式橋臺,樁基承臺形式由肋板的力學計算模式確定。僅在肋板下設樁基承臺,兩承臺間用一根橫系梁連接即可,不必設雙橫系梁。
4、U臺翼墻除具有擋土功能處還是截面力學要素的重要部分,不得任意切割,臺長的決定應根據臺后填土高H計算決定。(JTJ021-89)第
肋板式橋臺及樁柱式橋臺的小耳墻的長度設置,應不使路基順橋面的溜坡,掩沒橋臺支座及梁部。
5、臺后擋墻一般與橋臺分建,為使臺尾與路基擋墻順利銜接,設計中宜將臺尾翼墻作成直坡,臺、墻間并應溜沉降縫。
三、其他要求
1、陡坡上設置墩臺基礎務必注意基礎與巖層安全坡線的距離。對于軟質巖一般不小于2
2、墩臺建于較好巖層上。為避免多的巖石開挖可采用臺階式基礎,一般情況采用一個方向錯臺,如確認巖性很好(如弱風化,微風化的礫巖,石英砂巖等)方考慮兩個方向錯臺。
3、臺階式基礎形式及要求:
(1) 補塊基礎:當基礎局部深度不足時,可用補塊處理。補塊厚度不宜超過
(2) 錯臺基礎:錯臺高度每臺不宜小于
(3) 搭接式錯臺基礎:當巖面坡度較陡,錯臺高度大,基底已高出相鄰段的基頂時,采用搭接式錯臺基礎。錯臺仰角α不超過
(4) 臺階基礎中,每段臺階的長度不宜小于
(5) 臺階基礎僅適用于重力式墩臺的擴大基礎。
4、墩臺采用樁基礎時,應盡可能提高承臺高度以減小開挖。根據以往設計經驗,橋臺樁的自由長度Lo≤
5、山區橋梁墩臺基礎設計必須由平、縱、橫三個方向控制,因此要求除畫橋址中心剖面圖外還要增加左右輔助縱斷面,墩臺輔助控制橫斷面圖。當地質條件復雜時,還要增補地質橫斷面圖。
6、橋梁設計者必須熟悉本工點的路線、地形、地質、上構、荷載、水文、航運、材料供應和施工條件等情況,以利開放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