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的認識-國債調研會議發言提綱-重慶市軌道交通總公司沈曉陽一、國家重點支持的投資項目對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中央政府通過國債和其它投資導向政策支持的國家與地方重點項目,對國民經濟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 1、支持重大國民經濟基礎性戰略項目,如:重大資源平衡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發電工程(三峽電站、核電站等),國鐵、國道主干線及高速公路建設。近期已對國家經濟總量GDP產生明顯的增長作用,所形成的優質資產,帶來的長遠戰略影響,對增強國力,確保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作用,將日漸顯現。 2、支持區域性(地方性)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如:西部大開發中的地方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項目,軌道交通建設等基礎設施和環保項目,不但對地方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明顯,而且對增強區域或行業競爭力(形成造血機能),形成持續的長久經濟增長動力有重大使用。 希望國債和其它投資導向的產業政策能成為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而穩定持續的措施,堅持下去。二、案例——國債投資和國外政府貸款對重慶輕軌項目和地方經濟的帶動作用。1、重慶輕軌項目投資結構 重慶輕軌是國家西部大開發十大重點工程,一期工程投資35.51億元,其中項目資本金10.31億元,日元貸款271.08億日元(利率0.75%,期限40年,寬限期10年),國內銀行貸款5.2億元。項目資本金中已安排到位國債資金5億元,其余資本金包括爭取西部國債和企業自籌等,將隨工程進度到位。2、工程進度與資金落實到位情況 土建工程已完成70%,約9億元人民幣。設備工程招標已進行并陸續簽合同,年內完成4億元人民幣投資。國內銀行貸款已隨進度陸續到位,工程進展基本順利。其中5億國債資金對地方配套資金落實,國外政府貸款資金到位,企業自籌資金落實帶動作用明顯。3、對地方經濟的帶動和影響(略) ①280個參建單位85%在重慶市內,全部土建工程和50%的設備工程可由市內消化,為軌道交通產業本地化創造了條件,對地區經濟增長,勞務和消費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②激活和帶動了沿線十多公里,近20平方公里吸引區域內房地產開發、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開工2年來,車站周邊房價增加500~800元/平方米,房地產普遍增值20%以上。 ③對GDP增長的直接和間接貢獻將達100億元以上。4、長期的持續作用(略) ①實現半小時貫穿主城區,市民居住與出行質量改善,市民出行時間節省50%以上,平均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 ②環境質量改善,投資環境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聚集輻射作用增強,吸引投資增長。 ③形成輕軌設備國產化產業,促進了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體現經濟中心城市向周邊區域的輻射能力。三、軌道交通工程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析 1、GDP的計算,按支出法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公式,GDP=重慶市所有常住單位用于最終消費、資本形成總額,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總額。其中: ①最終消費=常住單位從國內外購買的貨物和服務支出(不包括非常住單位的國內消費支出)=居民消費+政府消費(注:1997年重慶地區最終消費=居民78.7%+政府21.3%) ②居民消費=常住戶(單位)的貨幣支出消費(包括自己生產自己消費,其它服務等虛擬消費)+單位實物支付及內部消費+金融、保險服務等 ③政府消費=政府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消費支出(包括固定資產折舊) ④資本形成總額=常住單位固定資產形成總額(有形和無形)+存貨增加 ⑤貨物和服務凈出口=貨物進出口按常住單位向非常住單位購買、出售為準。常住單位從國外得到的服務為進口,非常住單位從本國得到的服務為出口。2、按投入產出系數估算GDP ①根據1997年全國投入產出消耗系數表,運輸業的中間投入與增加值之比為1.265,每投入1元(消耗1元)可獲得1.265元的增加值。 ②軌道交通工程投資中設備占50%,土建工程占30%,各種勞務等居民消費性支出占20%。 ③按支出法計算的GDP中,軌道交通工程投資形成的新增固定資產將由軌道公司以投資方式計入。 ④而工程投資形成的中間消耗(參建單位作為工程成本支付各相關產業鏈部門的設備、材料、人工等費用),也將以貨物出口、居民消費等各種方式從各產業鏈的統計環節中計入GDP,如暫按1.265比例計(消耗1元,產生1.265元增加值計算),每投資1億元將對GDP產生1+1.265=2.265億元的貢獻。 ⑤按以上計算,假如所有的投入都在本地消耗(或通過外地常住本地的機構消耗),對城市區域經濟的貢獻率為1:2.265。如果全在國內消耗,對國內經濟的貢獻率也為1:2.265。(所以軌道交通產業本地化或本土化極為重要)3、按帶動相關產業鏈乘數效應系數計算GDP ①軌道交通工程投資中工程直接費之外的二類費用等約占20%,其最終消費全都在本地,最短消費鏈如下: 軌道公司按合同第一次支付→本地單位或個人;第二次支付由本地單位或個人對外支付成本等→本地其它單位或個人;第三次支付由本地相關產業鏈的各單位或個人→各類消費市場。每投入1元,可帶動下游產業鏈支付產生2元以上的GDP,乘數效應系數2.0。 ②一類費用,即工程直接費投資中的土建、設備按四、六開(土建占總投資30%,設備占投資總50%)。則 土建工程最終消費可全在本地,乘數效應系數2.5(比二類費用支付次數略高)。 設備工程技術含量高,相關產業鏈長,按最終消費50%在本地,乘數效應系數3.5(比土建工程多1次支付)。 ③綜上:二類費用20%×2.0+土建費用30%×2.5+本地設備費用(50%÷2)×3.5=2.025 (注:25%向市外非常住單位進口設備不計入本地GDP) ∴對重慶市GDP增長的貢獻率=1+2.025=3.025 即:每投資1億元,可產生3.025億元的本地區GDP4、類比鐵路建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計算GDP(人民日報2002年6月13日《鐵路建設拉動經濟增長》) ①過去四年,鐵路建設投資完成2177億元,直接創造國內生產總值(GDP)達2698億元(1:1.24),最終可創造國內生產總值5681億元(1:2.61)。 ②鐵路建設投資巨大,相關產業鏈長,可帶動鋼鐵、建材、機械、電子和能源工業等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增加國內市場需求,吸納社會勞動力。直接帶動各相關部門社會總產出8143億元(1:3.74),最終可帶動社會總產出17064億元(1:7.83)。 ③鐵路建設每投資1億元,消耗鋼材1.12萬噸、水泥1.36萬噸、煤炭0.53萬噸、汽柴油0.35萬噸、木材0.16萬立方米,為建筑行業提供就業崗位1100個,社會其他行業還有5312個崗位提供配套服務(6412個崗位/億元)。 ④由于鐵路建設投資土建工程(線路、車站等)比重高于車輛設備工程,而城市軌道交通在此基礎上,還應多30%以上的車輛、信號、環控等技術含量高的機電設備,帶動的產業鏈更長,對GDP的貢獻率應更高。5、綜合各種計算方法的結論如下 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對本地GDP最保守的直接貢獻率=(2.265+3.025+2.61)/3=2.63,即每投資1億元,可產生2.63億元以上的GDP。四、提供就業崗位估算 1、按中國加入WTO后的有關對策分析資料,GDP每增加1個百分點(100億美元),可提供350萬個就業機會,每新增1億元人民幣GDP可提供約4000個就業機會。 2、前述鐵路建設投資1億元可提供6412個就業崗位。3、類比軌道交通工程,每投資1億元,可新增2.63億元GDP,并提供(2.63×4000+6412)/2=8466個就業機會。五、在西部大開發戰略中,加快重慶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建設對經濟中心城市的社會發展和輻射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大作用。 未來20年,重慶主城區將建設300公里的軌道交通線路,建成60個重要的交通換乘樞紐,為600萬以上人口提供服務,估算直接投資1000億元以上。1、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作用 ①直接貢獻——按支出法計算GDP時,可產生1000億元×2.63共2630億元GDP。 ②間接貢獻——60個樞紐車站,按周邊1公里吸引半徑居住小區5萬人口計算,可集聚300萬常住人口(100萬戶),其中50%以上為新建住宅,50萬套×200平方米/套(建筑與環境小區配套面積)×1500元/平方米,房地產開發可直接產生1500億元以上的GDP。 ③綜合帶動作用——帶動上、下游產業鏈的發展和配套金融、商貿、服務業的發展,乘數效應至少為1.5,即:(2630+1500)×1.5=6195億元GDP。 ④綜合效果——軌道交通直接投資帶動城市GDP增長貢獻率應為1:6.2;重慶市要實現2020年城市經濟總量翻二翻的目標,累積GDP總量應達到8萬億元以上,其中主城區的累積GDP總量按現有發展速度應達到5萬億元以上,軌道交通建設創造的GDP可占主城區GDP總量的10%以上(類比2002.6.13人民日報,鐵路建設投資對相關產業總產出的帶動1:3.02,對最終社會總產出的帶動為1:7.83,軌道交通機電設備比重更高,帶動性更強,按1:6.2估計不算高)。同時,還將持續20年提供40萬以上的就業崗位,這又為社會穩定和加快城市化進程與創造軌道交通客流提供了保證。2、軌道交通建設對城市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作用 “九五”期間,重慶市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8.45%上升到11.74%,平均為10.038,如按10%計,軌道交通建設投資對財政收入的直接貢獻率為0.263,每1億元投資可產生2.63億元GDP,帶來2630萬元的財政收入。3、進一步思考 如果將軌道交通工程投資產生的GDP新增的財政收入的40%,用于軌道交通工程的啟動投資或貼息貸款支持等政府投資導向,即每1億元投資可獲財政支持1000萬元,則軌道交通工程建設與發展可進入良性循環。 六、軌道交通工程的國家投資和產業導向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果 1、保持長期渠道和一定比例的國債資金等國家投資導向(10~20%)或產業導向政策,比如有目的地定向使用國債資金等投入,對地方經濟發展將起巨大的促進作用。 ①如果國家投資導向在軌道交通項目正式開工前明確對項目支持5~10%,可極大地促進地方配套資金的落實和銀行配套到位; ②如果國家投資導向在項目中期設備采購階段前支持5~10%,用市場和競爭之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導向,比直接向相關產業投資改造效果更好。因為僅產業改造而無需求市場,銀行不會配套支持,民間資金也不會跟進投入。 2、通過國家投資導向——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創造了明確的市場——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軌道交通線路、車站建設——成為城市社會發展、房地產開發配套的目標——創造了新的服務需求——客流——創造了投資回收的條件——現金流——吸引更多投資者進入軌道交通市場——(投資拉動消費,消費帶動經濟)。 3、通過國家投資導向到位和用途定向——促進了有效競爭——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有市場,產業就有金融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后形成造血機能和區域競爭力——促進中心城市對周邊區域輻射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投資帶動經濟發展,提高經濟競爭力,促進產業輸出)。 4、國家投資帶動軌道交通發展,促使消費增長,帶動GDP增長;軌道交通發展,促進相關產業鏈發展,增強區域競爭和輻射力,帶動 GDP增長;軌道交通發展,為城市化率提高創造條件,促使建筑業、服務業發展,帶動GDP增長;軌道交通發展,帶動GDP增長,創造財政收入的新增長點,城市政府為軌道交通發展提供更多投入,進入良性循環,最終帶動經濟中心城市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環境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