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磁懸浮鐵路的發展前景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目前還處于經濟大發展階段,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的傳統鐵路,只有60000公里左右,卻承擔著全國總運輸量的60~70%。從速度來看,我國鐵路旅客列車的平均運行速度只有40~50公里。鐵路不僅數量少,分布也很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國民經濟的發展。
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生產飛速發展,客流量猛增,我國交通運輸系統,無論是全國運輸網,還是大城市交通系統,已遠遠不能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運輸能力不足,運輸結構不合理,運輸方式單一,運行速度太低,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為改變這種現狀,除對現有鐵路進行改造,提高速度以外,發展磁懸浮鐵路是一項可供選擇的途徑。
近年來,以中國、美國和日本為首的科學家,把“超導”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使超導轉變溫度不斷提高,向常溫方向和實用化邁進了一大步。新的超導材料不斷被發現。例如:1986年,日本科學家獲得了超導轉變溫度為 37K的新材料。就在三天后,中國科學家發現了轉變溫度為48.6K的超導體。1987年,美國科學家發現轉變溫度為98K的超導體,不久,日本科學家又發現了轉變溫度為123K的超導材料。最近,我國已將轉變溫度提高到100K以上,處于世界超導研究的前列。
超導技術的發展,為磁懸浮鐵路研究應用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和廣闊的前景,給磁懸浮的研究和發展以新的推動力。
我國對磁懸浮列車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隨著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采用先進的磁懸浮列車運輸系統,快速、安全、經濟和無公害地運送旅客,已經提到日程上來。
磁懸浮列車在我國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既可用于城市建設,又可用于城市和郊區之間的運輸,特別是從大城市中心至衛星城或機場間的運輸,以及市內運輸等方面。相信經過一定時間的努力,這種新型高速運輸系統不僅能在外國得到采用,而且也一定會在中國的大地上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