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挖逆筑法”施工力學分析
摘 要:“暗挖逆筑法”是一種新穎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根據該工法的施工步驟,本文主要對施工過程中的重要工況進行了力學計算和模擬分析,文章最后還補充了部分現場監測資料。
關鍵詞:暗挖法、逆筑法、監控量測、地鐵
(一)“暗挖逆筑法”簡介
北京地鐵天安門西站是國內首次采用“暗挖逆筑法”施工的大型地下工程,車站典型橫斷面如圖1所示,施工步驟示于圖2,主要包括:

圖1 車站橫斷面圖(單位:cm)

圖2 主要施工步驟圖
1. 開挖上、下八條導洞,施作網噴混凝土臨時支護結構;
2. 澆筑下部導洞內的條形基礎,在導洞內從上往下進行人工挖孔、澆筑邊樁、安裝鋼管柱,澆筑邊樁和鋼管柱上的邊縱梁、縱向天梁;
3. 開挖柱間上部土體,施作拱部初期支護;
4. 拆除導洞臨時支護結構,從上往下逆筑模筑混凝土。
(二) 施工力學分析
施工力學分析共包含兩部分內容,即平面有限元模擬計算(應用2D-σ程序)和空間力學分析(應用Supersap91程序)。
1. 平面有限元模擬計算
平面有限元主要用于施工過程中的地層動態模擬,滿足工程施工的環境控制要求。
(1) 計算參數及計算網絡
根據地質詳勘資料、設計文件及以往的計算分析經驗,可選取表1所示的計算參數。計算網絡示于圖3。
地層及支護結構計算參數 表1


圖3 計算網絡圖
(2) 計算結果
下面主要給出各主要施工階段的地表沉降曲線(圖4)和塑性區域(圖5)。

圖4 計算地表沉降曲線

圖5 塑性區圖
2.空間力學分析
空間力學分析采用“荷載—結構”模型,主要用來進行結構檢算。下面給出典型的、最不利受力階段(開挖柱間上部土體)的計算簡化模型和計算結果。
(1) 計算簡化模型
上述典型的、最不利受力階段(開挖柱間上部土體)的結構狀態及簡化計算模型分別示于圖6、圖7和圖8。

圖6 最不利結構受力狀態

圖7 計算簡化模型1(未考慮防水板作用)

圖8 計算簡化模型2(模擬防水板作用)
(2) 計算結果
考慮到上述狀態系臨時的、最不利的受力狀態,故荷載取為“土壓力+結構自重+施工荷載”,計算結果示于圖9、圖10。

圖9 簡化模型1支護結構計算內力(單位:kN.m)

圖10 簡化模型2支護結構計算內力(單位:kN.m)
(三) 現場實測資料
1. 地表沉降
典型實測地表沉降曲線示于圖11,對照圖4所示的計算結果有兩點需作進一步說明:
(1)實測地表沉降值與計算值基本吻合,主要是因為北京地區有較多的“暗挖法”施工實例,計算參數的選擇相對合理。
(2)兩邊拱施工階段所得的地表沉降實測結果和計算值有一定差異,其主要原因是施工存在的地層損失(指結構與地層間存在的空隙)在模擬計算中沒有得到充分反應。

圖11 典型實測地表沉降曲線
2. 結構受力
為節省篇幅,本文僅給出車站核心受力結構—鋼管柱的實測結果(表2)。
鋼管受力實測結果 表2

對照表2、圖9和圖10幾組結果可知:采用彈簧單元(只傳遞壓力,不傳遞拉力、剪力和彎矩)來模擬內外層結構間防水板的力學效果較為理想。
摘 要:“暗挖逆筑法”是一種新穎的地下工程施工方法。根據該工法的施工步驟,本文主要對施工過程中的重要工況進行了力學計算和模擬分析,文章最后還補充了部分現場監測資料。
關鍵詞:暗挖法、逆筑法、監控量測、地鐵
(一)“暗挖逆筑法”簡介
北京地鐵天安門西站是國內首次采用“暗挖逆筑法”施工的大型地下工程,車站典型橫斷面如圖1所示,施工步驟示于圖2,主要包括:

圖1 車站橫斷面圖(單位:cm)

圖2 主要施工步驟圖
1. 開挖上、下八條導洞,施作網噴混凝土臨時支護結構;
2. 澆筑下部導洞內的條形基礎,在導洞內從上往下進行人工挖孔、澆筑邊樁、安裝鋼管柱,澆筑邊樁和鋼管柱上的邊縱梁、縱向天梁;
3. 開挖柱間上部土體,施作拱部初期支護;
4. 拆除導洞臨時支護結構,從上往下逆筑模筑混凝土。
(二) 施工力學分析
施工力學分析共包含兩部分內容,即平面有限元模擬計算(應用2D-σ程序)和空間力學分析(應用Supersap91程序)。
1. 平面有限元模擬計算
平面有限元主要用于施工過程中的地層動態模擬,滿足工程施工的環境控制要求。
(1) 計算參數及計算網絡
根據地質詳勘資料、設計文件及以往的計算分析經驗,可選取表1所示的計算參數。計算網絡示于圖3。
地層及支護結構計算參數 表1


圖3 計算網絡圖
(2) 計算結果
下面主要給出各主要施工階段的地表沉降曲線(圖4)和塑性區域(圖5)。

圖4 計算地表沉降曲線

圖5 塑性區圖
2.空間力學分析
空間力學分析采用“荷載—結構”模型,主要用來進行結構檢算。下面給出典型的、最不利受力階段(開挖柱間上部土體)的計算簡化模型和計算結果。
(1) 計算簡化模型
上述典型的、最不利受力階段(開挖柱間上部土體)的結構狀態及簡化計算模型分別示于圖6、圖7和圖8。

圖6 最不利結構受力狀態

圖7 計算簡化模型1(未考慮防水板作用)

圖8 計算簡化模型2(模擬防水板作用)
(2) 計算結果
考慮到上述狀態系臨時的、最不利的受力狀態,故荷載取為“土壓力+結構自重+施工荷載”,計算結果示于圖9、圖10。

圖9 簡化模型1支護結構計算內力(單位:kN.m)

圖10 簡化模型2支護結構計算內力(單位:kN.m)
(三) 現場實測資料
1. 地表沉降
典型實測地表沉降曲線示于圖11,對照圖4所示的計算結果有兩點需作進一步說明:
(1)實測地表沉降值與計算值基本吻合,主要是因為北京地區有較多的“暗挖法”施工實例,計算參數的選擇相對合理。
(2)兩邊拱施工階段所得的地表沉降實測結果和計算值有一定差異,其主要原因是施工存在的地層損失(指結構與地層間存在的空隙)在模擬計算中沒有得到充分反應。

圖11 典型實測地表沉降曲線
2. 結構受力
為節省篇幅,本文僅給出車站核心受力結構—鋼管柱的實測結果(表2)。
鋼管受力實測結果 表2

對照表2、圖9和圖10幾組結果可知:采用彈簧單元(只傳遞壓力,不傳遞拉力、剪力和彎矩)來模擬內外層結構間防水板的力學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