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地鐵二號線獲全國建設科技成就獎
國產化率超過70%的廣州地鐵二號線,成為我國軌道交通建設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它開通試運營一周年之際,最近在國家建設部評出的首屆全國十大建設科技成就獎中,與“神舟五號”一起榜上有名。7月15日,廣州市地鐵總公司向新聞媒體講述了個中的故事。
屏蔽門安裝調試:不間斷開關100萬次
開放式的地鐵站臺,因各種原因乘客落軌造成死傷的事故在國內地鐵時有發生。為保證乘客安全,廣州地鐵二號線在國內率先使用了屏蔽門系統。
而當時在國內,該項技術還完全是一片空白,此外采用屏蔽門系統,將增加投資1億多元。
要保證地鐵建設的國產化率,就不可能從國外買產品。2001年5月,兩臺國產樣機試制出來了。專家們立即對其進行多項復雜的測試,其中的“加速壽命測試”要求屏蔽門不間斷開關100萬次,僅此一項實驗就連續進行了5個月之久。結果證明,產品完全符合技術標準。
按要求,屏蔽門系統的安裝要等車站大件設備運輸完畢后方可進行,所以要求其“進場要晚,完工要快”。在國外,在成熟技術的支持下,通常安裝調試屏蔽門系統的時間是兩年,在廣州地鐵,僅半年時間。
屏蔽門系統,不僅保證了地鐵乘客的安全,降低了列車噪音對站臺環境的影響,改善了乘車環境,同時,也為二號線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應。屏蔽門阻斷了隧道活塞風對車站的冷量流失,減少了空調設備的裝機容量,環控機房的面積也由一號線的2050平方米減少到1000平方米,縮短了車站總長度,減少了車站土建投資。
廣州地鐵二號線屏蔽門項目的成功研發對國內地鐵新線的建設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由于效果明顯,一些城市地鐵線路(包括廣州地鐵一號線),正著手在已開通的地鐵線路車站內加裝屏蔽門系統。
代幣式非接觸IC卡:瀟灑一晃輕松進站
只需把IC卡在閘機前瀟灑地一晃就可進站——廣州地鐵二號線以全新的面貌開通,引來了世人驚嘆的目光。
廣州地鐵一號線原先使用的磁卡售檢票系統采用的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國技術,雖然在當時比較先進,但磁卡以機械傳動方式進出閘機口完成讀寫的過程有先天的不足:使用壽命短(只有500次左右)、設備維護量大(每臺閘機每天需進行兩次日常維護)、通過能力低(設備讀取數據慢,乘客等待時間長)。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IC卡技術在世界上開始起步。1998年,廣州地鐵二號線在進行自動售檢票系統的研究論證時,決定全方位引用IC卡!廣州地鐵的快速建設剛剛起步,如若等多條線路建成后,要想再對系統大規模改造那就要付出成倍的代價了。在2003年6月28日,廣州地鐵二號線如期開通試運營之時,世界上首條全部采用非接觸式IC卡自動售檢票系統的地鐵在廣州誕生了。
廣州地鐵二號線不僅在全世界率先成功使用代幣式IC卡作為單程票,而且整個自動售檢票系統也更加科學和人性化,比如售票機的觸摸畫面式人機界面簡單明了易操作、售票機可接收5元、10元、20元的紙幣,乘客購票更方便;閘機采用無障礙扇門式開關,比轉桿式通行速度更快捷等等。
繼廣州地鐵之后,世界上已有6個城市地鐵先后采用全非接觸式IC卡自動售檢票系統。
國產化A型車:70%的錢國人賺
A型車輛,長22米、寬3米,是所有車型中載客量最大的一種。使用A型車輛,算不了什么,但使用了國產化的A型車輛又能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廣州地鐵卻是國內第一家。
廣州地鐵一號線列車全部從德國進口,而二號線要實現國家規定的70%的國產化率,車輛總體技術水平又不能低于一號線。廣州地鐵在二號線車輛招標過程中,首先提出地鐵車輛生產模塊化的先進理念,促進地鐵車輛制造技術水平的提高、造價降低和縮短生產周期,同時,模塊化車體具有結構優化、車廂美觀、維修方便、有利于國產化生產等顯著特點,是國內外地鐵車輛規模化制造技術的發展方向。
上海地鐵一號線的車輛不夠用,他們采取緊急措施,決定按照廣州地鐵二號線的車輛設計要求,直接向國內生產廣州地鐵二號線車輛的車輛廠訂購。
車輛國產化使列車由一號線進口的每輛(節)平均180多萬美元下降到120萬美元,而且其中有70%的錢即80多萬美元是讓中國人自己賺了。自此以后,全國各地的地鐵都以每輛120萬美元左右的價錢訂貨,這為國家節省了大筆的資金。
集中供冷:充分利用自然冷源
廣州地鐵二號線是穿越廣州中心區交通走廊的主干線,工程建設的周邊環境不同于一號線。地鐵一號線各車站通風空調系統的冷凍站占用車站地鐵空間的建筑面積,設置于地面上的冷卻塔一般都在風亭出入口等部位,地鐵空調的排風口有的離民居較近。廣州地鐵根據二號線線路經過鬧市區及車站布局,因地制宜利用其所經過地區之自然冷源(珠江水),在國內首次采用了集中供冷系統,解決了在鬧市區設冷卻塔及風亭可能給周邊景觀帶來的不利影響,在節約土地資源的同時,美化了環境;減少了車站環控機房的面積,降低了車站的規模,節約了工程投資,縮短了建設工期。
繼地鐵二號線采用集中供冷技術之后,廣州的許多大型建設項目,如國際會展中心、新機場、大學城等,都采用了大溫差及變頻調節的集中供冷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