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新思路
摘 要 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安全可靠、便捷、暢通、高效、一體化交通、注重經營以及可實施性等全新概念的軌道交通。結合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就如何打造全新概念的軌道交通進行了論述。討論并總結了軌道交通前期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同時就多條軌道交通同時開展前期研究的總體協調工作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深圳, 城市軌道交通, 可行性研究, 總體協調
深圳市政府在近中期軌道交通建設計劃基礎上,根據城市近期建設發展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了6 條軌道交通線作為二期工程優先建設。組成二期工程的6 條軌道交通線分別是:1 號線續建工程、2 號線、3 號線、4 號線續建工程、6 號線和11 號線,總計里程約175 km 。
本文試圖就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應該是什么概念的軌道交通、可行性研究和總體協調工作應該圍繞什么樣的目標開展,研究思路和方法應該如何等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建議。
1 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軌道交通
在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中,應更新觀念,以人為本,突破創新,完善功能,保護環境,實現功能、環境、安全、經濟和效益的高度統一,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軌道交通。現代城市軌道交通的概念應體現在以下6 個方面。
1. 1 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交通
軌道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是百年大計, 應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以人為本,完善功能,保護環境,為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以適應城市未來發展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途徑有: 合理制定載客標準,并適度預留規模,適應未來發展需要;完善換乘銜接功能,并預留接口;合理選擇軌道交通模式與車輛制式;合理選擇線路走向及敷設方式;注重建筑景觀效果,加強減振防噪措施;完善公眾服務設施;提高系統舒適度(如乘車環境等) 。
1. 2 安全可靠的軌道交通
貫徹安全服務意識,以人為本,安全第一,提高工程設施技術可靠性,完善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安全運營。實現安全可靠的主要途徑有:車輛、設備技術成熟可靠;加強防災措施;完善安全防護體系;改進運營管理體制,加強運營管理與維護。
1. 3 便捷、暢達、高效的軌道交通
貫徹高效服務意識,完善客運設施,提高線路的直達性和可達性,縮短出行時間,充分體現快捷的特點,發揮軌道交通骨干作用,實現建設軌道交通的社會效益。實現便捷、暢達、高效的主要途徑有:完善線網銜接換乘功能;線路功能定位與軌道交通模式選擇;選擇技術先進的車輛、設備;優化運輸組織,提高旅行速度,縮短出行時間;合理設置站位,完善車站交通功能設施;改進運營管理體制。
1. 4 一體化的軌道交通
實現并完善與其它對內和對外客運交通的有機銜接,將軌道交通融入城市客運交通體系,實現軌道交通與其它客運交通的一體化,進一步實現建設軌道交通的社會效益。實現一體化的主要途徑有:協調與公交的關系,強化與交通樞紐的銜接功能;強化與機場、鐵路客站、長途汽車站及口岸的銜接功能; 實施“停車-換乘”方式。
1. 5 經營概念的軌道交通
創造軌道交通經營資源,降低建設運營成本,提高運營經營收入,資源整合與共享,綜合開發,體現建設軌道交通的經濟效益。實現經營概念軌道交通的主要途徑有:合理確定工程建設范圍和建設計劃; 優化線路走向及站點布置;強化資源整合與共享;車輛與機電設備系統制式統一與兼容;優化資源配置, 提高國產化率;土地利用與綜合開發;改進運營管理體制,努力實現車輛、設備維修社會化;注重目標成本控制。
1. 6 可實施性的軌道交通
采用先進成熟的技術手段,密切結合實際,強化建設方案的可操作性,實現軌道交通建設的可實施性。實現可實施性的主要途徑有:提高工程實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選擇施工技術,并降低工程實施難度;優化項目建設管理方案;搞好項目實施策劃。
深圳市是現代化產業協調發展的綜合性經濟特區,是華南地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也是現代化的國際性城市。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應該是具備全新概念的城市軌道交通。因此,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必須圍繞建設全新概念城市軌道交通這一目標開展,努力搞好實施全新概念城市軌道交通的策劃工作。
2 可行性研究總體思路及關鍵技術問題的基本觀點
2. 1 可行性研究的總體思路
(1) 以城市總體規劃為指導,以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為依據,以“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軌道交通”為目標,以在建一期工程為基礎,充分理解并貫徹政府和業主意圖,吸取國內外軌道交通建設經驗,根據評審意見和政府有關批文,緊緊圍繞項目的可行性展開深入全面的研究。
(2) 從整個網絡(乃至“珠三角”軌道交通網) 和線路遠期延伸發展角度,結合深圳市“ 組團式”“ 多、中心”和“ 田園城市”的特點,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進行工程方案研究,做到“ 近期結合遠期、局部服從整體、設計服從規劃”,處理好“ 軌道交通建設與使用、軌道交通與其它交通、軌道交通客運功能與城市發展功能”的關系,追求總體最優。
(3) 貫徹“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運用系統工程、價值工程理論,以科技創新為手段,對工程進行多方案綜合比較分析,考慮功能、環境、安全、投資和效益的統一,提出技術先進、功能完善、環境協調、安全可靠、造價合理的方案,為項目決策和工程設計奠定良好基礎。
(4) 加強與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合作與協調,充分發揮各有關方面的優勢,注重相關專業或系統的配合協調,強化實地調查研究,確保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可行性研究工作質量和速度。
2. 2 關鍵技術問題的基本觀點
(1) 應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根據各軌道交通項目功能特點和具體情況,重視軌道交通模式和車輛制式選擇、供電、信號、AFC 等制式的統一或兼容以及聯絡線設置問題等。方便車輛及檢修設施和備品備件等的相互調備,并可減少備用車等,有利于實現資源共享。
(2) 充分考慮發展預留,確保線網可持續發展, 適應城市未來發展需要,這包括運能儲備、出行舒適度的提高、線路延伸、換乘聯絡接口預留及車輛設備制式等。
(3) 應從網絡總體上對車輛維修基地、停車場、控制中心及主變電所進行統籌研究,力求人力資源、運營設備和設施資源、土地資源等多方面的共享和綜合利用。
(4) 從規模上預留擴編條件和從線路設施上適當預留線路通過能力,均可實現運輸能力的發展預留,而且這些適當的預留措施對工程初期投資影響不大。當然,發展預留要適度。
(5) 采用“ 小編組、高密度”的運輸組織方式是值得推崇的。這不僅可以提高服務水平和設施利用率,而且有利于減小車站體量,易于與環境結合。但是,單靠提高行車密度,甚至線路遠景通過能力采用40 對/h 來實現運能儲備和提高舒適度(以滿足人們未來的出行需要) 是不恰當的,甚至是有風險的,需綜合研究確定。
(6) 應重視環境保護,“ 不能以犧牲環境的代價換取經濟上的發展,不能以犧牲遠期的利益來換取今天的發展”。軌道交通模式和車輛制式選擇、線路走向、線路敷設方式、車站建筑、高架橋及地面建筑均需與環境相適應,滿足城市環境要求。
(7) 強化線網銜接換乘功能,通過換乘樞紐錨固線網。同時,加強與其它交通(機場、道路交通樞紐、鐵路客站、口岸等) 的銜接功能,以充分發揮功能和提高效益。應進行公交配套專項規劃研究,為工程設計和建設提供依據和基礎。
(8) 在統籌安排、充分考慮資源共享的前提下, 車輛基地設計中應運用先進的檢修理念,并改進車輛檢修體制,由計劃修向均衡修和狀態修轉變,盡可能壓縮基地規模。同時,工程建設應分期或分步實施,避免廠房和設施閑置,并減少初期工程投資。
(9) 車站設計須貫徹“ 以人為本”的理念,并突破傳統管理模式,盡可能壓縮體量,高架車站應輕盈、通透,出入口及人行過街系統聯為一體,出入口、風井甚至設備管理用房等盡可能與建筑物結合建設。
(10) 供電系統采用集中供電方式還是分散供電方式應結合在建一期和城市電網具體情況,根據項目的特點和要求進行研究,并與當地供電部門協調并取得認同后確定最終方案。
(11) 機電設備系統應運用“ 價值工程”理論進行配置,努力提高國產化率,注重目標成本控制。
(12) 車站、車輛基地及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間盡可能地進行物業開發(但要事先對軌道交通沿線用地規劃進行專項研究) 。
(13) 改進運營管理體制,努力實現車輛設備檢修與維護的社會化。
3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
3. 1 可行性研究工作原則
(1) 現場踏勘與資料分析相結合:在研究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現場的踏勘和實地調查與資料的分析比較,根據以往經驗,一個方案的形成要結合圖紙工作,對現場進行多次反復踏勘了解才能夠成熟。
(2) 理論分析與專家經驗相結合:運用系統工程、價值工程理論對多方案進行經濟技術比較,并結合專家經驗,進行定量分析以取得最佳結果。
(3) 專題研究與可行性研究相結合:為使可行性研究報告更加深入,內容更加豐富、翔實,更具科學性和合理性,在進行預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時,要開展一些項目的專題研究,與可行性研究工作結合進行。對由6 條軌道交通線組成的深圳二期工程尤為必要。
(4) 內部方案論證與外部協調相結合:軌道交通系統是整個城市基礎設施的一部分,由于軌道交通系統的專業眾多,與城市其它設施的接口十分復雜,所以在研究過程中,既要注意系統內部方案的合理性,又要注意與外部條件的協調性。
3. 2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
(1) 選擇合適目標并掌握約束條件:進行科學可行性研究首先必須選擇目標,要客觀分析并掌握約束條件。
(2) 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以定量為主:遵循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并以定量分析為主, 力求能夠反映項目實施中的所費(即費用,如投資、運營成本等) 與所得(即效益,如運營收入等),對不能直接進行定量分析比較的,則實事求是地進行定性分析。
(3) 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各有特點,在項目可行性研究中應根據需要,采用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相結合,以動態分析為主,靜態分析為輔的決策分析與評價方法。
(4) 多方案比較與優化:多方案的比較論證與優化是項目可行性研究的關鍵,尤其是在多目標決策分析時,方案眾多,可采用綜合評分法、目標排序法、逐步淘汰法或兩兩對比法進行比選。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序見圖1 。
4 總體協調工作建議
4. 1 總體協調單位的工作內容
為了在同一時間內按期按質完成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6 條線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須有一家總體協調單位承擔技術協調工作。可行性研究階段總體協調的基本任務是:
“提出問題、組織研究、協調落實、提供咨詢”。具體工作內容如下:
(1) 協調6 條線可行性研究總體技術方案、技術接口、綜合進度等,協助業主組織完成各種匯報、審查和驗收。
(2) 制定工作計劃,提出要求,落實協調,組織完成6 條線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工作。
(3) 審核6 條線可行性研究中間報告和最終報告送審稿,協助完成客流預測和環評報告編制和審查工作,審查各線勘探要求,組織勘探工作,驗收可行性研究階段勘察報告。
(4) 協調主要技術專題研究工作,并協助業主組織審查或驗收專題報告。上述各項總體協調工作按其性質可分為總體協調管理工作和總體協調技術工作兩個方面。“管理”
是各項工作按質按期完成的保障,“ 技術” 是按質按期完成的手段,兩方面工作都很重要,總體協調工作應兩手一起抓:一手抓“管理”,一手抓“ 技術” 。
圖1 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程序(技術路線) 框圖
4. 2 對總體協調工作的建議
對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體協調工作提出以下7 項建議。
(1) 一個目標: 可行性研究總體協調工作應緊
緊圍繞實現“全新概念城市軌道交通” 這一目標開展工作。
(2) 兩個協調: 只有同時做好內部和外部兩個方面的協調工作,才能保證研究工作的質量和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內部協調即各線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擔單位、客流預測單位和勘察單位等的技術管理和技術協調。而作為項目決策重要工作階段的可行性研究中,有大量的問題涉及到政府各相關部門(包括鐵路、機場等) ,則須進行必要的外部協調工作。
(3) 三大任務: 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體技術協調工作有很多具體的內容, 為便于組織和管理,確保技術協調工作順利開展,提高工作效率,建議分成以下3 大類型。
①各線研究涉及的共性問題 內部協調的技術問題,主要包括重大設計原則和技術標準、軌道交通模式和車輛制式選擇、系統建設規模與運能儲備、系統運營模式和運輸方案、機電設備制式選擇及國產化方案。
② 涉及到軌道交通線網銜接與發展和城市建設發展技術問題— 內部協調、外部協調相結合的技術問題,主要包括:重要的線路走向方案和敷設方案、線路的換乘銜接(含與其它交通的銜接) 與聯絡、線路遠期延伸和發展預留、車輛基地、供電、控制中心等功能定位與資源整合、與鐵路部門的協調、土地利用與協調和環境協調等。
③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技術問題— 內部協調技術質量管理問題,主要包括:重要指標和參數取值的統一性和協調性、研究內容和文件編制深度、技術文件的審核工作和目標成本控制。
(4) 四項原則:總體技術協調工作應遵循“總體研究,統籌協調,綜合平衡,整體最優四項原則。
(5) 五大專題:由于本次研究是6 條線同時研究,為了可行性研究達到理想的深度,為實現全新概念軌道交通奠定良好基礎,對一些共性問題和涉及網絡乃至整個城市建設的重要問題有必要組織力量進行專題論證研究。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階段有以下5 大專題需進行專門研究。
·系統規模與發展預留;
·軌道交通資源整合與綜合利用,包括:車輛基地功能定位、合理分布與資源共享,供電方案與供電設施的社會化,控制中心的合理分布,機電設備制式選擇,軌道交通模式、車輛制式選擇;
·大型綜合換乘樞紐方案研究;
·車輛、機電設備國產化方案;
·土地利用、綜合開發與融資方案。
(6) 六個步驟: ① 熟悉并研究6 條線的預可行性研究報告及政府相關文件,總結問題并提出可行性研究總體思路; ② 組織各研究單位討論交流,明確重大問題的處理意見,協助業主組織力量啟動專題研究; ③組織總體方案的討論交流,基本確定各線總圖方案和各項研究工作前提; ④ 中間報告和地質勘察資料的審核與驗收,協助業主組織中間匯報審查工作,研究并落實中間審查意見; ⑤ 最終報告和專題報告審核與驗收,協助業主組織送審稿匯報審查工作,研究并落實送審稿審查意見; ⑥ 各項研究成果的審核與驗收。
(7) 七項措施:確保總體協調人力資源配置完備;制定總體技術協調工作計劃、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制定各階段技術文件編制內容和研究深度,并編寫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大綱;建立總體協調例會制度,并組織專題交流討論會;分階段匯報審查,廣泛征求有關專家和相關部門的意見;編制各階段文件審查要點;必要時,提出處理措施的建議,由業主核發。上述建議可視為深圳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總體協調工作的行動指南,可喻指本次研究工作相關的7 個方面的力量(政府、業主、總體協調和四家設計單位) 或7 項工作任務(1 項總體協調和6 條線的可行性研究) 。
參考文獻
1 宋鍵主編. 深圳市城市軌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單位投標書.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2003
2 于松偉,萬學紅. 南京地鐵2 號線的設計新理念. 地鐵與輕軌, 2003(2)
3 朱軍,宋鍵. 城市軌道交通資源共享探討. 城市軌道交通研究, 2003(2) :5
4 芮光雨等主編. 項目決策分析與評價.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