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市場持幣待購狀況的分析王 灝 (北京市基礎設施投資公司,北京 100086)摘要:本文通過描述汽車產業的產業結構,使用微觀經濟學中相關的產業組織理論和博弈理論,就我國汽車產業競爭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對目前消費者持幣待購的行為進行了解釋。
關鍵詞:汽車 壟斷 博弈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與改革,我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也進入一個重要的階段。其中,汽車產業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汽車產業的改革對發展對于產業結構調整,國民經濟發展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力發展汽車產業,不僅可以擴大就業,推動經濟增長,而且可以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并直接影響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和后勁。就中國目前的實際而言,汽車產業的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非常重要。投資和消費是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兩個重要因素,首先,汽車業的發展有利于減輕消費需求不足對經濟增長的制約,通過住房商品和汽車發展這兩個基本控制力量增加消費,控制經濟增長,其次,汽車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加投資需求。因此汽車產業的發展將對經濟產生相應的乘數作用,支持國民經濟的高速穩定增長。 中國汽車工業的起步是通過國家集中投資,技術引進的方式實現的,其標志是第一汽車制造廠的建設和投產。1951年4月,當時的政務院財經委員會批準了第一汽車制造廠設計規劃任務,這標志著中國汽車工業的正式起步。以此為開端,在政府的直接參與和推動之下,中國的汽車工業開始了長足的進步。1953年至1978年,在政府的計劃安排之下,中國汽車得以建立并經歷了以“建設”為主要特征的早期成長階段。25年中,全國對汽車工業累計投入資金53億元,重點建設了一汽、二汽兩個中型載貨車廠和一批零部件廠,同時建成了北汽、南汽、陜汽、川汽、上汽等一批小汽車廠,使中國汽車工業初步實現了從無到有的創業過程。隨著中國加入WTO,中國汽車產業面臨著國際激烈的競爭,但考察當前的汽車產業的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有著很大的差距,即使是與韓國等汽車工業后起國家相比,中國汽車工業也是比較落后的。總的來說,中國汽車工業仍處于幼小狀態,其現狀也是難以令人樂觀的。從我國近幾年汽車銷售情況來看,汽車業熱鬧紛繁,降價風暴不斷。2001年5月10日,原國家計委放開國產轎車價格后,在產品同質性和市場分散性的雙重作用下,企業價格策略成為企業爭奪市場份額的重要手段。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1年國產轎車價格降價幅度3%~15%,而2002年國產轎車整體價格水平下降5%~6%。據統計,2003年國產轎車共70個車型(含30個新車型)中,有30多個車型正式宣布降價。其中,7個新車型上市當年宣布降價,7個車型1年內2次宣布降價,使2003年國產轎車整體價格水平下家8%~10%,而從2003年年底至今,已有30多款主力車型大幅度降價,且無緩和跡象,同時有向中檔和中高檔車蔓延的趨勢。但汽車廠商拼命地吆喝并沒有吸引來更多的買主,車市依舊疲軟,銷售增幅依然呈逐月回落趨勢。以下用微觀經濟學知識來嘗試解釋這一現象。 對于耐用消費品而言,如果廠商頻繁降價,最終很有可能導致消費者反而會持幣待購,等待最優的時間進入市場,造成頻繁降價,但是銷售量卻停滯不前的狀況。下面運用微觀經濟學中的效用理論說明這個問題。假設如下: 市場上消費者是同質的,同時該產品給消費者帶來得效用在每一期相同,為u,同時消費者得主觀折現因子是r;設該商品價格為M。假設該商品得使用壽命是無限期,消費者可以選擇在第0期購買商品,業可以選擇在第T期購買商品,時間折現因子為x。

可以看出,消費者選擇在第0期或者第T期購買,取決于對二期購買得到效用的比較。而從(1)(2)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差別在于存在折現因子

,而當T趨近于0 的時候,該折現因子趨近于1,二者效用相同,消費者有可能選擇在T期購買,否則,總是選擇在第0期購買得到的效用更大一些。因此,可以說,在一般的經濟學假設情況下,消費者應該早點購買汽車會帶來更大效用,那么目前這種情況顯然是由于廠商沒有進行一致的定價行為,不斷降價,造成了均衡價格不斷改變,影響了消費者行為,使得對待汽車和對待普通耐用商品有所不同。 為了更清楚說明問題,可構造一個博弈來加以分析。假設廠商可以選擇降價或者不降價兩種行為,消費者可以選擇購買或者不購買兩種行為,構造矩陣如下:

觀察以上矩陣,U0>M,U1<M,也就是降價購買得到的效用一定比不降價得到效用高,而對廠商而言,降價與否取決得到的利潤。假設該博弈存在均衡,如消費者選擇購買,則必須pU0+(1-p)U1>M,而當消費者選擇購買,廠商肯定選擇不降價,這時不能得到純策略均衡,(不降價,購買)。令p=1,得到當利潤對比達到一定比例的時候,會存在(降價,購買)的均衡,這時要求廠商降價得到的利潤高于不降價得到利潤,由于汽車屬于耐用消費品,同時也是奢侈品,因此,價格彈性大于1,由此可知,只要汽車的價格彈性越大,該策略的均衡越有可能實現。而目前的情況正是由于消費者理性預期到了廠商頻繁降價的策略,期望在等待過程后廠商能進一步降價,得到更好的消費者剩余。 這種現象從一個方面看是由于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造成。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人仍然是分散的。目前我國有汽車整車廠130多家,改裝廠600余家,企業總數超過了美、日、歐等世界主要生產國汽車廠家的總和,但年產量超過10萬輛的只有兩家,年產量超過1萬輛也只有十幾家,大部分廠家產量只有幾千輛,與汽車工業公認的經濟規模40萬~60萬輛相差甚遠。從控股關系來說,雖然有幾十家汽車廠已經分別進入了一汽、東風、上汽等3大汽車集團,但從整體來看,中國汽車工業產業組織結構為兩級化,既有大的汽車集團,也存在分散的各個小汽車企業。就單個企業規模而言,中國汽車工業的前4名:一汽、東風、上汽、長安集團汽車生產能力在30萬~60萬輛之間,規模經濟效益開始顯現。盡管如此,與世界級的汽車生產企業相比較,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九五”計劃期間,共有22個省把汽車作為自己的支柱產業。其結果是小規模汽車廠的重復建設,產品水平低,技術進步緩慢,這與世界汽車業的發展相悖。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6年,日本的豐田、日產和本田的汽車銷售量達到965.5萬輛,占當年全球汽車銷售總量的28%,而我國排名前三位的一汽、二汽和上汽三家汽車制造公司1998年的年產量只有日本三大汽車制造公司的7.4%。 2002年我國汽車工業中最大的3家企業集團的市場占有份額分別為:一汽集團20.37%、上汽集團15.48%、東風公司13.29%,3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總共為49.14%。從我國汽車市場看,大部分市場份額由一汽、上汽、東風、長安等10家大氣也集團占有,說明了我國汽車工業大企業集團整體市場集中度很低,與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差距很大。表1 世界主要汽車生產國集中度(1984)
國別 | 德國 | 美國 | 日本 | | 韓國 | 意大利 | 中國 | |
CI | CI[,3] | CI[,3] | CI[,3] | CI3(19 | CI[,3] | CI[,1] | CI[,3] | CI[,7] |
集中度 | 55% | 92% | 60% | 86% | 90% | 100% | 34% | 52% |
資料來源:《中國機械工業年鑒(1995)》,中國機械工業出版社;李學芬:《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困惑》,《中國國情國力》,1997年,第7期。 而另一個方面,研發能力一直是中國汽車工業最薄弱的環節。產品的開發能力和技術水平主要體現在整車和零部件上。零部件工業發展滯后,嚴重阻礙了汽車工業整體水平的提高。汽車零部件工業低水平、小規模、分散重復的局面未得到改善。世界先進汽車廠家零部件自制率只有30%左右。而我國汽車工業受集團及地方利益因素的影響,各大汽車集團都有自己的零部件配套系統,小而全、散亂差、重復建設等現象嚴重,專業化集團僅為1/3,而綜合性集團多達2/3,自制率高達70%~80%,專業化分工協作水平很低。首先是規模小,從投入的角度看,我國現有的約230家汽車零部件三資企業協議金額在1000萬美元以上的項目僅占4%,100-1000萬美元的項目占74%,真正達到規模要求的很少;從產出的角度看,一是生產集中度低,同一類產品的生產廠家數量為發達國家的5-6倍,而產量只有他們的1/10;二是生產配套率低,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的配套率為8%,而發達國家一般在80%以上。其次,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大多數技術力量薄弱,缺乏獨立開始的能力,主要依靠主機廠的產品圖紙生產,同時又缺乏系統的檢驗設備和手段,產品的可靠性差,難以滿足汽車產品更新換代的需要,技術發展緩慢。 市場集中度低,沒有核心技術,缺乏研發能力,使得汽車廠商不得不選擇在價格上做文章,而無法以其他因素來區別自己的產品,用產品差異化來定價,取得更多利潤。但同樣利潤下,價格的降低必須以成本降低,規模經濟為先導,就我國情況而言,這個方面的條件還不成熟。 按照汽車工業的一般規律,1個基本車型應有上百萬,少則也要三四十萬輛的市場支撐才能有競爭力。據專業人士估計,轎車生產線的最小有效規模(MES)至少應達到15-20萬輛,考慮到倉儲、運輸、營銷網絡、售后服務的成本攤銷,工廠層次的最小有效規模應為25-30萬輛,輕型貨車企業為10-12萬輛,中型貨車企業為6-8萬輛。目前,在我國的汽車行業中,只有5家企業(一汽、二汽、上汽、北汽、天汽)的年產量超過10萬輛,僅有上海大眾汽車公司一家接近經濟規模。2002年。我國汽車行業只有一汽、東風公司的中型載貨汽車產量達到最低經濟規模的要求,而轎車沒有1家企業達到經濟規模。中國轎車工業的規模很小,年產量不及美、日的二十分之一。我們比較一下MES指標和D值(MES表示一家工廠的最小最優經濟規模,即長期平均成本最小時的最小產出。D值則表示達到MES的企業的總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百分比。)。美、日、韓三國的D值都非常高,接近100%,而中國的D值非常低,為0,還沒有意見轎業生產企業達到規模化生產。我國汽車工業總體上沒有達到規模經濟的要求。表2 外轎車產業的規模比較
| 中國 | 美國 | 日本 | 韓國 |
D(MES占本國市場%) | 0 | 100 | 99.61 | 97.99 |
產量(萬輛) | 48.2 | 1044.5 | 1107.5 | 241.6 |
從以上分析可知,我國目前出現的汽車市場價格頻繁下降,銷售卻未見增加的現象,追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汽車行業過度進入,產業內企業數量劇增,引起市場集中度降低,同時過渡進入導致過度競爭,并最終表現為價格戰。廣告戰的降價市場行為,直接損害了競爭根基,從而造成某種程度的效率損失,阻礙企業正常資本積累。 為改變這種現象,促進我國汽車產業組織結構的合理化,推進我國汽車業健康有序競爭,適應世界汽車產業集團化、專業化與全球化發展趨勢,根治我國汽車業“過度進入”引致“過度競爭”的頑癥,必須對我國汽車產業實施以企業為主導,政府引導,將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融合的產業重組。產業重組將有效減少產業中企業數量,提高市場集中度,擴大企業規模,以避免上下游企業的價格扭曲,從而改善企業生產效率,提升我國汽車產業綜合競爭力及實現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1. 王文潭 《現代產業組織與競爭》,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 楊惠馨 《企業的進入退出與產業組織政策——以汽車制造業和耐用消費品制造業為例》,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3. 王俊豪等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與政策》,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