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整合建設與廣州市可持續發展尚志?!≌∫某鞘锌沙掷m發展的角度出發,探討了地鐵與城市發展、地鐵經濟、交通網絡、地下空間、地鐵文化之間的整合建設。今后地鐵開發應該做好規劃,實施綜合開發,改善乘車環境,充分發揮地鐵對可持續發展的作用。關鍵詞 廣州,地鐵,整合建設,可持續發展中圖分類號 文獻[1]提出了地鐵整合建設的概念。所謂地鐵整合建設,是指將地鐵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與城市發展的有機系統,使地鐵建設能與城市發展相協調,并與各種交通工具之間能有序銜接、協同發展[1]。這是為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提出的一種地鐵建設模式。包括地鐵在內的城市綜合交通系統,是城市這個有機體的血液循環系統。建設地鐵不僅在于疏通城市的血管,更是為了協調城市有機體真正地、持久地健康發展。因此,必須把地鐵建設與城市的其他功能建設結合起來,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廣州市高度重視地下空間的開發,掀起了新一輪地鐵建設的熱潮,地鐵建設已成為城市發展的熱點。如何把發展地鐵與廣州市的可持續發展有機地結合起來,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1 廣州市地鐵建設的發展背景與現狀1.1 廣州市地鐵發展的背景 廣州市地鐵的發展適應了整個城市空間規模的擴大。20多年來,廣州市的建成區面積不斷擴大:從1965年前的54km2(只設置了荔灣、越秀、海珠、東山等4個區),到1987年達到136km2(增加了芳村區、天河區、黃埔經濟開發區);1990年以后城區擴大到259km2,2000年6月番禺、花都撤市設區,使廣州市區面積進一步擴大到3718.5km2[2]。不斷擴大的城市空間,需要選擇一種快捷、安全、綠色的交通手段來增強區域間的可達性。地鐵無疑是首選。1.2 廣州市地鐵發展的現狀 1999年6月28日,廣州地鐵1號線全線開通,增強了廣州對南海、佛山等周邊地區的吸引和輻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隨著2003年6月28日地鐵2號線三元里到琶洲段的開通運營,廣州市“一橫一縱”的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線網骨架基本形成。如今廣州市正在建設地鐵3號線,建成“一橫兩縱”的城市快速軌道交通網絡骨架(見圖1)。北起科學城,南止于南沙的地鐵4號線也已經開工建設,進一步加大了線網覆蓋范圍。2 地鐵整合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現代城市建設必須注重其可持續發展性,即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的共同發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擴大城市空間容量,更需要提高城市環境質量。經濟高效、環境優美、居民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才是現代城市的發展方向。地鐵的整合建設迎合了現代城市發展的需要,是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2.1 地鐵與城市發展的整合 地鐵建設與城市發展的整合,主要是以地鐵建設與城市形態演變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為基礎,通過地鐵來引導城市形態的有序演變和發展,以此形成一種合理有序并能持續發展的城市形態[1]。廣州地鐵本身就是城市發展的一個軸線,它與廣州市發展的中軸線是相輔相成的。
現在廣州市有新舊兩條城市中軸線:傳統軸線北起越秀山,然后向南經中山紀念塔、人民公園等紀念性建筑,向南至海珠廣場,并經珠江延伸至海珠南廣場。該軸線建立了山、城、水一體的傳統城市結構基本構架。新城市中軸線北起白云山余脈燕嶺公園,南經天河火車東站、天河體育中心、珠江新城到達珠江,再經海珠區和新客運港區到達珠江外航道,形成有山有水有樹、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交錯有致的空間結構體系。 新舊兩條中軸線延伸了城市發展的空間,優化了城市的發展結構。而地鐵2號線和地鐵3號線,把城市的中軸線在地下巧妙地連接在一起,更加突出了城市中軸線的景觀功能、文化功能、發展功能和生態功能,創造出了融文化性、生活性、生態性于一體的城市新概念。 作為戰略規劃確定的城市空間發展策略的核心,自北向南以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國際生物島———廣州大學城———廣州新城———南沙為軸線的“南拓軸”已基本成形,并將在未來廣州發展中起舉足輕重的作用。地鐵4號線正是廣州市軌道交通規劃南北縱向三軸(舊中軸、新中軸、南拓軸)布設的“南拓軸”。它北起科學城,南止于南沙,是城市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極。以地鐵為骨干的城市網絡的建設,不僅將對廣州的發展帶來深遠影響,而且將帶動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發展。2.2 地鐵與地鐵經濟的整合 地鐵是城市建設和土地開發的支持系統。實踐證明,地鐵所到之處交通得到緩解,樓宇得以興旺,土地增值,人口增加,居住、商業、文化、社會等區域性功能迅速形成。可以說,地鐵是城市交通的生命線和城市經濟的繁榮線。2.2.1 有利于商業中心的形成廣州地鐵1號線的開通,在大大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時,也加速了商業中心的東移。廣州市出行空間分布也由此發生了4點變化:由單中心向多中心過渡;天河新中心已初具規模;新發展區(天河區和芳村區)與城市中心的聯系強度加強;地鐵沿線形成新的商業走廊。據報道,與1號線開通前相比,天河城廣場的客流量和銷售收入平均增加20%,商場租金上升15%。2.2.2 有利于房地產業的繁榮 從實踐經驗看,軌道交通車站周圍的土地通過聯合開發重構,提高了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也促進了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目前,地鐵物業比其它物業的價值高20%~30%。例如,芳村區地鐵沿線的商品房隨廣州地鐵1號線的通車運行和鶴洞大橋的通車等交通條件的改善,土地增值很快,約升值1000元/m2。2.2.3 有利于旅游觀光的發展 廣州地鐵的車站和列車清潔美觀,其現代化的設計和功能富有時代感,贏得了乘客的喜愛。搭地鐵游廣州已經成為了一種時尚。為此,應該盡快制定以地鐵1、2號線沿線景觀為主題的旅游路線,開發“地鐵游”,使“地鐵游”成為廣州游的熱點。廣州地鐵1、2號線沿線集結了大量的旅游景觀和商業旺地,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南越王墓、北京路、農講所、烈士陵園、陳家祠、海珠廣場、天河城、中華廣場等眾多的旅游觀光景點將會借助地鐵交通便利的優勢,增加其可達性,從而實現旅游收入的增長。2.3地鐵與交通網絡的整合地鐵整合建設的核心是以人為中心,對地鐵車站及站域周圍城市空間作最優化的規劃和布置,來創造一種換乘時間與換乘距離最短、換乘條件最舒適、價格最合理的空間網絡結構體系?,F在廣州地鐵與地面交通還沒有形成網絡,如1號線與地面交通重疊的狀況非常嚴重,中山路全程的重疊系數為16.72[3],與地鐵1號線重疊3個區間以上的公交線路有54條,造成運力的浪費和交通阻塞。 地鐵與交通網絡的整合,就是要合理布置地鐵線路,解決好地鐵與地面交通的銜接,以及地鐵與客流的銜接。廣州地鐵1號線中的主要站點如花地灣站,就起到了疏散芳村客運站客流的作用;又如1號線的廣州火車東站和2號線的廣州火車站對進入城市的客流進行了分流。城市交通網絡的總體目標就是把廣州市建成以地鐵為骨干、地面公交汽車為主體、中小巴士和出租車為補充,相互配合、共同發展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2.4 地鐵與地下空間的整合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是十分必要的。按照“以人為本”的思想,城市的發展應朝著能提供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的方向發展。廣州市應當借助當前大力發展地鐵的契機,及時合理地規劃城市地下空間的開發,使廣州市形成以地鐵為骨架,商業地下城為節點,城市地下廣場為區域,地下娛樂、休閑、文教設施為補充的點線面結合的地下空間網絡結構。 以地鐵3號線的崗頂站為例,可以通過開設地下隧道,建立地下城市廣場、地下文化娛樂設施等,加強周圍各個功能結點(大學、醫院、科技廣場、商業中心等)之間的聯系,把地面的人流轉移到地下,立體開發崗頂地區的地下空間,改善整個地區的交通、生活、居住環境。 另外,在地鐵建設過程中,應該把人防工程與普通地下空間開發相結合,發揮地鐵在城市綜合防災體系中的重要作用。2.5 地鐵與地鐵文化的整合 地鐵建設現在已經成為廣州市民關注的焦點,地鐵已成為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地鐵所形成的觀念形態,或稱之為地鐵文化,貼切地反映了地鐵對人文、政治和經濟等的影響及作用。 地鐵已經不僅僅是一種現代的交通工具,已經成為了廣州一景。它本身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氣質,體現的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廣州的地鐵配套設施完善,給乘客一種親和的感覺,如它的自助售檢票系統與人工換鈔系統同時運作,完善的列車安全標志與服務措施等。但是廣州地鐵的定位很模糊,屬于廣州固有的歷史格調沒有充分演繹出來。地鐵站里充斥著商業廣告,藝術氛圍薄弱。由于收入狀況等原因,普通市民還沒有能力將地鐵作為日常交通工具使用,坐地鐵多為城市觀光。目前1號線的客流量僅有18萬人次,而實際的運送能力可達113萬人次。廣州地鐵文化應該得到發展,把廣州的人文氣質、文化底蘊、風俗習慣等充分地展現出來。3 廣州地鐵整合建設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1)做好交通網絡規劃 為了充分發揮地鐵作為城市交通骨干的作用,必須提出科學的、整體的、超前的地鐵交通網絡規劃;特別是要解決好各種交通工具之間的換乘接洽關系,實現地上、地下,長途、短途,火車、汽車,有軌、無軌網絡線路之間的合理銜接。如廣州火車站集結了大量的客流和車流,交通狀況一直是廣州市的一塊心病。如何實現火車站及其周邊交通網絡與地鐵的有效銜接,必須進行整體的規劃。今后廣州火車站必須從三方面做好交通規劃:分析樞紐點多種交通方式客流集散量和換乘要求,提出銜接規劃方案;結合地鐵,拓展交通空間;建立合理的人車分流交通系統,對交通組織體系作出全方位規劃。2)綜合開發地下空間 必須制定一個全市地下空間開發建設的總體規劃,并把它納入廣州市總體規劃之中。廣州市應該把以地鐵為主體的地下設施建成一物多用、一物多能的綜合體,增強其他形式的開發利用;還可以借鑒國外的經驗[6],把地鐵建設與地下的道路、廣場、商業設施、娛樂設施、文教設施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提高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效率,使地上地下形成有機的整體,滿足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需要。3)優化地鐵乘車環境 開發利用地下空間有其特殊性,如采光、通風、防水防潮、安全防災等,如果這些問題解決不好,也會影響地鐵功能的發揮、危害人體健康、造成經濟損失,甚至帶來災難。在開發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設置下沉式廣場、影院、通道等,既拓展創造了地下風景,也充分利用了天然光線。參考文獻1 王璇,束昱.關于地鐵整合建設之探討.地下空間,1999(3):2012 廣州市統計局.廣州統計年鑒.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87—20013 章云泉.快速軌道交通與城市發展———以廣州市為例[博士學位論文].廣州:中山大學,20004 周俊,徐建剛.軌道交通的廊道效益與城市土地利用分析.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2(1):745 曹國華,張露.軌道交通與城市空間有序增長相關研究.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3(1):96 王祚清.日本城市大規模、多層次、多或能的地下開發利用.地下空間,1998(2):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