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車站樓梯及出入口建筑設計探討摘 要:對地鐵車站樓梯及出入口的建筑設計進行詳細的探討。關鍵詞:地鐵;車站;樓梯;建筑設計 地鐵車站內通往室外出入口的數量,應按照車站遠期超高峰小時預測客流量計算確定,一般不宜少于四個,當車站客流量較小或設置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可酌情減少,一般不應少于三個,若僅有兩個出入口,則必須在車站內為對角設置方式。 車站內的自動扶梯及樓梯應保證在遠期高峰小時客流時發生火災的情況下,6min內將一列列車額定載客數量的乘客和站臺上候車的乘客及工作人員全部撤離站臺。 某地鐵標準島式車站站臺寬度12m,計算站臺長度118m;根據客流預測資料,其初期、近期、遠期早高峰客流情況見表1:1 樓扶梯設計 (1)自動扶梯寬度和數量的設計 1m寬自動扶梯通過能力:9600人次/m.hr;遠期高峰小時下車設計客流:(4116+905)×1.3=6527人次/m.hr;2部1m寬上行自動扶梯通過能力:9600×2=19200人次/m.hr;19200人次/m.hr>6527人次/m.hr。本站布置2部1m寬上行扶梯可滿足出站客流需要。 (2)樓梯寬度和數量的設計 本站計算站臺長118m可按兩組樓扶梯計算樓梯所需最小寬度,由于本站站臺規模已經確定,通過計算以及對車站周邊各種因素及突發客流進行分析,本站樓梯設計為2.6m寬,考慮到扶手因素,樓梯寬度取值為2.6-0.1=2.5m。樓梯單向上行通過能力:3700人次/m.hr;樓梯單向下行通過能力:4200人次/m.hr;樓梯雙向混行通過能力:3200人次/m.hr;按最不利情況,下行樓梯通過能力按雙向混行取值,即3200人次/m.hr;高峰小時上車設計客流:(840+3314)×1.3=5400人次/m.hr;2部2.6m寬樓梯通過能力:3200×2×2.6=16640人次/m.hr;16640人次/m.hr>5400人次/m.hr。故本站在站臺層與上行扶梯并列布置2部2.6m寬樓梯。 地鐵車站站臺上的人行樓梯和自動扶梯應沿車站縱向均勻設置,同時應滿足站臺計算長度內任一點距最近梯口或通道口的距離不得大于50m。 自動扶梯相對布置時,兩自動扶梯工作點間距離不小于20m。自動扶梯設置點至墻的距離不小于:站臺層為8.5m,出入口為6m。自動扶梯與樓梯相對布置時,其間的距離不宜小于15m。自動扶梯設置點至檢票口的距離不應小于10m。分段設置自動扶梯時,兩段間距離不應小于8.5m。 乘客使用的樓梯踏步采用高135~150mm,寬300~320mm。樓梯每梯段不應超過18步,不得少于三步。休息平臺長度為1200~1800mm。樓梯最小寬度單向通行時為1800mm,雙向通行時為2400mm。當樓梯凈寬度大于3000mm時,中間應設欄桿扶手。踏步至頂板的凈高不應低于2400mm。樓梯井欄桿(板)的高度不宜小于1100mm。樓梯與檢票口在同一方向布置時,扶梯距檢票口的凈距離宜不小于6m。樓梯與自動扶梯并列布置時,其相互之間的位置沒有規定,一般采取將樓梯下踏步最后一級與自動扶梯工作點取平。樓扶梯之間的空隙要用防火材料封堵。 人行樓梯和自動扶梯的總量布置除應滿足上、下乘客的需要外,還應按站臺層的事故疏散時間不大于6min進行驗算。 緊急疏散時(火災工況),消防專用樓梯及垂直電梯不計入事故疏散用。車站內的自動扶梯及樓梯均朝疏散方向,其疏散能力按正常情況下的90%計算。 考慮樓梯扶手寬度因素,樓梯凈寬取值為樓梯寬度減0.1,防災疏散計算公式如下: T=1+(Q1+Q2)/{0.9[A1×(N-1)+A2×(B-0.2)]}≤6min 式中:Q1—分別采用遠期高峰斷面客流和列車額定載客數量(1440人); Q2—采用遠期站臺上候車的乘客及工作人員(人); A1—自動扶梯通過能力[人/(min·m)]; A2—人行樓梯通過能力[人/(min·m)]; N—自動扶梯臺數; B—人行樓梯總寬度(m)。 ①采用遠期高峰斷面客流計算:T=1+(Q1+Q2)/{0.9[A1×(N-1)+A2×(B-0.2)]}≤6min T=1+[21392×1.3/30+(840+3314)×1.3/30+10]×60/0.9[9600×1+(5.2-0.2)×3700] =3.65≤6min ②采用列車額定載客數量計算:T=1+(Q1+Q2)/{0.9[A1×(N-1)+A2×B]}≤6min =1+[1440+(840+3314)×1.3/30+10]/0.9[9600+(5.2-0.2)×3700]/60 =4.87≤6min 通過對車站遠期超高峰小時預測客流量及出入口位置、分向客流以及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客流等因素進行分析,本站設三個出入口,1、2號出入口均沿車站東側一條城市主干道設置在規劃綠地內。1號出入口位于車站南側,貼近道路紅線,與消防疏散出入口結合設置,為1號出入口預留了過城市主干道的地下通道接口;2號出入口位于車站北側,靠近車站北端的一條過街地下通道設置。車站在西側方向設有3號預留口。2 車站出入口設計 出入口通道雙向混行通過能力:4000人次/m.hr;本站遠期早高峰小時上下車的設計客流總人數為:(840+4116+3314+905)×1.3=11928人次/m.hr;出入口通道寬度:11928/4000=2.98(m)。因考慮本站南側的大型體育場存在大量突發客流的可能,設置在南側的1號出入口設計為6m寬,緊鄰多條公交車站和地下過街通道的2號出入口設計為5m寬,3號口為預留出入口,出入口總寬度為11m,滿足遠期早高峰小時上下車客流和緊急疏散時通過能力。 出入口的樓扶梯及通道的通過能力應大于車站內部樓梯和自動扶梯的疏散能力之和。1號出入口設寬度為2950mm的樓梯一部,寬度為1000mm的上行扶梯一部,設無障礙電梯一部。2號出入口設寬度為2950mm的樓梯一部,寬度為1000mm的上行扶梯一部。扶梯梯速為0.65m/s,并具有逆向運轉功能。本站還單獨設一個安全疏散通道,一個安全疏散出入口。 地鐵車站出入口布置應與主客流的方向相一致,宜與過街天橋、過街地道、地下街、鄰近公共建筑物相結合或連通,統一規劃,同步或分期實施。如兼作過街地道其通道寬度及其站廳相應部位應計入過街客流量,同時考慮地鐵夜間停運時的隔離措施。 地下出入口通道力求短、直,通道的彎折不宜超過三處,彎折角度宜大于90°。地下出入口通道長度不宜超過100m,超過時應采取能滿足消防疏散要求的措施。有條件時宜設自動人行道,出入口通道建議在條件允許情況下應做成上坡狀,以減少扶梯提升高度,盡量節約造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