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智
(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山東 青島 266033)
【摘 要】文章從八個方面對青島市建筑業發展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并依據綠色建筑及可持續發展理論對青島市建筑業的發展提出相關對策,可為解決目前建筑業中存在的某些問題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島建筑業;現狀;對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23(2005)11-0105-02
【收稿日期】2005-07-06
【作者簡介】劉福智(1968- ),男,青島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建筑設計、城市規劃、景園規劃。
一、青島市建筑業發展現狀
建筑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力最強,影響系數最高。建筑業的興衰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建筑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建筑施工隊伍不斷壯大;技術裝備水平逐年提高;施工能力顯著增強;生產經營快速增長。承擔了大量、繁重的建設任務,帶動了幾十個行業的發展,為青島市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為改善城市面貌和人民居住條件做出了重大貢獻。
目前,國家把加大投資力度,全面啟動房地產市場,擴大內需作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措施。為青島市建筑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給建筑企業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從現階段青島市建筑市場的狀況看,由于在新舊體制的轉軌過程中,建筑市場發育不完善,主體行為不規范,綜合治理不到位,宏觀調控力度小,企業改革進展緩慢,這些與市場經濟不相適應的深層次矛盾,導致青島市建筑業近幾年經濟效益滑坡,與生產較快發展不同步的矛盾日趨突出。圍繞企業生產經營的問題較多,尤其是大中型企業更顯突出,建筑業發展后勁嚴重不足。對青島市經濟的主導和支撐作用弱化,離真正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還有一定的差距。縱觀青島市建筑業的現狀:機遇和挑戰同在,發展與問題并存。如何抓住機遇、深化改革、轉變經營機制、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快建筑業的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二、青島市建筑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針對目前建筑業的現狀,對部分重點建筑企業進行了調查研究,對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從宏觀看,當前建筑業機制性、結構性矛盾;高投入、低效益、低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是建筑業發展中許多矛盾和問題的癥結所在。從微觀上看,根本原因是建筑施工企業改革不到位,大部分企業仍實行計劃經濟的經營模式和管理方法,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使一些潛在的不利因素與問題開始顯露出來。
(一)建筑市場不完善、主體行為不規范、市場秩序混亂
建筑業是走上市場較早的行業之一,從目前看,建筑有形市場發展還很不完善,市場體系不健全,市場行為不規范,市場秩序混亂,沒有真正形成公開、公正、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
(二)建筑產品價格嚴重背離價值,企業靠低價、微利經營來維持生計。當前建筑產品價格,仍然按照計劃經濟的模式,實行概(預)算加系數的計價方式,在全行業中采取低價微利的政策。雖然經過幾次調整,但改革滯后,價格偏低,價格背離價值現象還是比較突出,建筑產品沒有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成為商品,形成市場價格。
(三)科技進步緩慢,技術裝備落后。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建筑業的技術裝備水平雖然年年都有所提高,但由于近幾年,青島市建筑企業利潤下降,效益滑坡,科技投入少,難以形成自我積累、自我改造、自我發展的能力。因此,當前建筑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從整體上看遠遠滿足不了建筑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從目前技術裝備情況看,雖然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從總體水平上仍很難適應現代化的施工要求,更適應不了建筑市場激烈的競爭。
(四)建筑企業競爭力較弱,施工任務不足。從青島市建筑企業看承攬的施工任務明顯不足,形成強烈的反差。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建筑施工隊伍大量增加,特別是鄉鎮街道辦、村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的產生, 1987年青島市建筑市場全面開放,中央、省屬企業及外地企業大量進入青島市建筑市場,建筑市場競爭異常激烈,施工隊伍相對過剩,“僧多粥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建筑企業為了生存互相競爭的局面愈演愈烈。
(五)拖欠工程款嚴重,企業資金匱乏。資金是企業經營活動的“命脈”。多年來許多建筑施工企業被資金短缺所困擾,資金周轉慢,制約了企業的發展。造成資金短缺的原因,既有外部的,也有內部的。從外部看,建設單位資金不到位導致拖欠工程款、墊資已形成“通病”,企業干的工程越多,拖欠的越多,舊帳未清又添新帳。
(六)企業包袱大、負債率高、負擔沉重。目前,青島市建筑施工企業,尤其是國有、集體大中型企業是建筑業振興和發展的主力和中堅,是支柱產業賴以形成的重要基礎。大多數大中型企業組建歷史長,負擔沉重,負債率高,加之舊體制下貢獻大、積累小,基于這樣的基礎進入競爭激烈且不規范的市場,步履維堅可想而知。
(七)建筑施工企業整體素質不高。改革開放以來,青島市建筑隊伍增加快,尤其是鄉鎮辦、村辦企業更加明顯,從業人員大量增加。企業雇用農村臨時人員較多,素質不高,文化水平低;沒有專業技術;也沒有通過上崗培訓;有的企業對職工培訓重視也不夠。而建設領域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廣泛應用,人員素質遠遠適應不了需要,企業管理水平低。
(八)規劃設計環保意識不強。在項目的可行性研究過程中,對項目建設的環境影響評價沒有嚴格把關。從表面上看,社會主要環境污染問題是工業污染造成的,然而其根源之一在于對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工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審批過程中,沒有能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三廢處理率達不到國家規定的標準。在設計過程中,并沒有把環境保護作為規劃和設計方案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于建筑對環境影響方面考慮不足。在施工過程中,生產作業產生大量環境污染,建筑工地已成為城市環境的一個主要污染源。
三、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觀及青島市應采取的技術對策
對青島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進行研究。分別從技術、經濟及環保角度進行探討。從技術角度:主要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技術等方面入手,分析探討實現青島市建筑業可持續的手段,途徑;從經濟角度:深入分析現存問題的原因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并指出發展的可持續性是實現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并從經濟角度探討實現對稱性的途徑;從環保角度:由于建筑的全過程,對我們周圍的環境都有著或重或輕的影響,因此本文以建筑的全過程為研究的線索,探討青島市建筑業可以采取的環保措施以實現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
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技術觀不僅僅是建筑技術的問題,還是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層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城市規劃,建筑設計,建筑技術三個層面來分析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并從中尋求技術對策:場地的綠色設計———“輕柔地觸碰大地”;節約能源;資源利用最小化。要實現青島市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應該結合青島市自身的發展特點,做好城市的定位、完善城市規劃、建筑規劃,堅持 “每一寸土地都要有規劃的用途、沒有規劃的土地一寸都不能開發”的原則,凸現自然、社會、文化和人的相互協調以及時代氣息與歷史文脈的有機融合。
在可持續建筑的運用方面也是結合自身特點,在建筑形式上大力發展地下建筑。在技術方面大力倡導綠色建材,節能環保建筑形式的使用,使建筑業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分析當前影響青島市建筑業發展的諸多市場及經濟因素可以發展,青島市要抓住機遇,振興建筑業,使其真正發揮支柱產業的作用,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關鍵要圍繞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加大改革和開放力度;建立規范化、制度化的市場規則;培育完善的市場體系;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接軌的現代企業制度。
環境觀主要是基于綠色建筑的環保作用:場地的綠色保護設計對用地環境的維護作用;節約能源的作用;資源利用最小化的作用,研究如何大力推進綠色建筑建設事業:一方面加強政府的引導和管理,另一方面加大設計與施工維護階段的環保措施(綠色材料的選用,在施工中提高預制構件比例,高效少廢棄物的建造過程等)。并制定出綠色建筑技術環境評估體系綠色建筑技術環境評估標準。綠色生態建筑是利用生態的想法來創造人們的生活及工作空間。這樣創造出來的健康而舒適的空間,不但不增加投資,實際上更能節能及減少運行費用,并改善空間用戶的生產效率,從而真正實現了建筑業在技術、經濟、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發展,也即實現了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方向。結合青島市的實際,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建筑是實現青島市建筑業和房地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四、結 語
由上可知,建筑業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技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環保是建筑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經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支持,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青島市建筑業的發展必須從經濟、技術、環境三個方面相互配合、協調發展才會有長足的可持續的發展,要從經濟上取消諸多的不利因素,加大技術開發的力度,增加科技含量,本著環保、節能的思路,從規劃到設計、施工,充分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大膽創新,使城市建設更上一個臺階。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中國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之路[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李斌寬.建筑業可持續發展[J].建筑經濟.1998,(10).
[3]劉國棟.加強城市建設管理[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2001,(6).
[4]青島市建設委員會.青島市工程結算資料匯編,2004.
[5]王杰宇.城市經濟與建筑業可持續發展[J].中國城市經濟.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