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基礎產業司副司長吳曉在“公路融資國際研討會”上,就普通公路投融資政策取向問題與參會代表進行了探討。
如今公路建設發展迅速,但仍未形成完善的網絡,龐大的公路資產存量,大大增加了公路養護的壓力。在公路建設事業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很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如公路發展不平衡、養護不充分、債務負擔過重等等。要繼續發展,就必須解決這些問題。
吳曉告訴記者,預計未來10年公路年均建設需求資金是2500億元,養護需求資金是2000億元。悲觀估計,按現狀發展,到2020年,只有50%的資金需求能夠被滿足。“目前公路的建設期還沒有過,大量的建設資金、養護資金從哪里來?繁重的債務拿什么去還?如果還是只靠收取過路費,怕是收來的錢還不夠還銀行的利息,所以,我們急需尋找有效的投融資途徑,也就是說,要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
“在研究資金來源途徑之前,我們可以再深入探討一下,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吳曉提出如下幾個原因:公路事權主體責任模糊、財力與事權不匹配、公共財政保障能力較弱。“說到底,就是體制有問題。”
傳統的公路發展模式已不能適應公路的發展需求,現有的融資方式難以為繼,轉變成為必然。而成品油稅費改革則是體制改革的切入口,由此有效地統籌處理好建設與養護的關系。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定位的問題。公路建設是服務于社會的,因此,我們必須要讓普通公路回歸它的公益性。既然是公益性的,那政府就要承擔責任,通過政府行為,統籌需求與財力,做到量力而行,明確投資主體和籌資責任。”站在國家宏觀調控的高度,吳曉指出,轉變公路發展模式,尋求最佳的投融資方式,最終是要建立以公共財政為基礎、各級政府責任清晰、財力和事權匹配的投融資長效機制,實現普通公路的持續健康發展。
一些基層單位的代表反映,稅費改革后,他們最擔心的問題是資金無法做到專款專用。針對這一問題吳曉也指出,今后一定要規范成品油消費稅專項資金的使用,稅收返還原則上要全部用于普通公路的養護管理,不得用于收費公路的建設。
為了完善投融資政策,政府財政性資金應該加大對普通公路發展的支持力度,發行政府債券,還要拓寬資金渠道,比如政府投資收益和轉讓權益所得、研究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統籌發展的機制、高速公路與路網統一建設、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現市場融資。
最后,吳曉還指出,在資金調節方面要制定相關的機制。要調整成品油消費稅的征收環節;稅率的調節要能夠反映公路發展需求變化;要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向西部地區傾斜等等。同時,要規范政府性交通融資平臺,妥善處理債務問題,盡量避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