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施工組織設計
一、概述
施工組織設計是研究施工條件、選擇施工方案、對工程施工全過程實施組織和管理的指導性文件,是編制工程投資估算、設計概算和招標投標文件的主要依據。本節僅對初步設計中的施工組織設計進行介紹。
二、施工組織設計的內容
根據初步設計編制規程和施工組織設計規范,初步設計的施工組織設計應包含以下8個方面的內容。
施工條件分析:施工條件包括工程條件、自然條件、物質資源供應條件以及社會經濟條件等,主要有:
1)工程所在地點,對外交通運輸,樞紐建筑物及其特征;
2)地形、地質、水文、氣象條件,主要建筑材料來源和供應條件;
3)當地水源、電源情況,施工期間通航、過木、過魚、供水、環保等要求;
4)對工期、分期投產的要求;
5)施工用地、居民安置以及與工程施工有關的協作條件等等。
施工導流:施工導流設計應在綜合分析導流條件的基礎上,確定導流標準,劃分導流時段,明確施工分期,選擇導流方案、導流方式和導流建筑物,進行導流建筑物的設計,提出導流建筑物的施工安排,擬定截流、渡汛、攔洪、排冰、通航、過木、下閘封堵、供水、蓄水、發電等措施。
主體工程施工:主體工程包括擋水、泄水、引水、發電、通航等主要建筑物,應根據各自的施工條件,對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強度、施工布置、施工進度和施工機械等問題,進行分析比較和選擇。
施工交通運輸:
1)對外交通運輸:是在弄清現有對外水陸交通和發展規劃的情況下,根據工程對外運輸總量、運輸強度和重大部件的運輸要求,確定對外交通運輸方式,選擇線路的標準和線路,規劃沿線重大設施和與國家干線的連接,并提出場外交通工程的施工進度安排。
2)場內交通運輸:應根據施工場區的地形條件和分區規劃要求,結合主體工程的施工運輸,選定場內交通主干線路的布置和標準,提出相應的工程量。施工期間,若有船、木過壩問題,應作出專門的分析論證,提出解決方案。
施工工廠設施和大型臨建工程:
1)施工工廠設施,應根據施工的任務和要求,分別確定各自位置、規模、設備容量、生產工藝、工藝設備、平面布置、占地面積、建筑面積和土建安裝工程量,提出土建安裝進度和分期投產的計劃。
2)大型臨建工程,要作出專門設計,確定其工程量和施工進度安排。
施工總布置:主要任務:
1)對施工場地進行分期、分區和分標規劃;
2)確定分期分區布置方案和各承包單位的場地范圍;
3)對土石方的開挖、堆料、棄料和填筑進行綜合平衡,提出各類房屋分區布置一覽表;
4)估計用地和施工征地面積,提出用地計劃;
5)研究施工期間的環境保護和植被恢復的可能性。
施工總進度:合理安排施工進度:
1)必須仔細分析工程規模、導流程序、對外交通、資源供應、臨建準備等各項控制因素,擬定整個工程的施工總進度;
2)確定項目的起迄日期和相互之間的銜接關系;
3)對導流截流、攔洪渡汛、封孔蓄水、供水發電等控制環節,工程應達到的形象面貌,需作出專門的論證;
4)對土石方、混凝土等主要工種工程的施工強度,對勞動力、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機械設備的需用量,要進行綜合平衡;
5)要分析施工工期和工程費用的關系,提出合理工期的推薦意見。
主要技術供應計劃:
1)根據施工總進度的安排和定額資料的分析,對主要建筑材料和主要施工機械設備,列出總需要量和分年需要量計劃。
2)在施工組織設計中,必要時還需提出進行試驗研究和補充勘測的建議,為進一步深入設計和研究提供依據。
3)在完成上述設計內容時,還應提出相應的附圖。
第二節 施工進度計劃
一、概述
各設計階段施工總進度的任務:任務包括分析工程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工程施工特性和可能的施工進度方案,研究確定關鍵性工程的施工分期和施工程序,協調平衡安排其他工程的施工進度,使整個工程施工前后兼顧、互相銜接、均衡生產、最大限度地合理使用資金、勞力、設備、材料,在保證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前提下,按時或提前建成投產、發揮效益,滿足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煞譃槿齻€階段:
(1)可行性研究階段;
(2)初步設計階段;
(3)技術設計(招標設計)階段
施工總進度編制原則:
(1) 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法令法規、上級主管部門對本工程建設的指示和要求
(2) 密切施工組織設計各專業的聯系,統籌考慮,以關鍵性工程的施工分期和施工程序為主導,協調安排其他各單項工程的施工進度。
(3) 在充分掌握及認真分析基本資料的基礎上,盡可能采用先進的施工技術和設備,最大限度地組織均衡施工,加快施工進度,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施工,根據實際施工情況及時的調整和落實施工總進度。
(4) 充分重視和合理安排準備工程的施工進度。在主體工程開工前,相應各項準備工作應基本完成,為主體工程開工和順利進行創造條件。
(5) 對高壩大庫大容量的工程,應研究分期建設或分期蓄水的可能性,盡可能減少第一批機組投產前的工程投資。
施工總進度描述的類型:施工進度計劃的設計成果,常以圖表的形式來表述,有以下幾種類型:
(1) 橫道圖;
(2) 網絡圖;
(3) 橫道圖與網絡圖結合
二、施工進度計劃的編制
編制施工進度計劃:
(1) 收集基本資料 ;
(2) 編制輪廓性施工進度 ;
(3) 編制控制性施工進度;
(4) 施工進度方案比較;
(5) 編制施工總進度表;
(6) 編寫施工總進度研究報告;
編制輪廓性施工進度,編制輪廓性施工進度的方法如下:
(1) 配合水工設計研究,選定代表性水工方案,了解主要建筑物的施工特性,初步選定關鍵性的工程項目。
(2) 對初步掌握的基本資料進行粗略分析,根據對外交通和施工總布置的規模和難易程度,擬定準備工程的工期。
(3) 對以攔河壩為主要主體建筑物的工程,根據初步擬定的導流方案,對主體建筑物進行施工分期規劃,確定截流和主體工程下基坑的施工日期。
(4) 根據已建工程的施工進度指標,結合本工程的具體條件,規劃關鍵性工程項目的施工期限,確定工程受益的日期和總工期。
(5) 對其他主體建筑物施工進度做粗略的分析,繪制輪廓性施工進度表
編制控制性施工進度 :控制性施工進度表應列出控制性施工進度指標的主要工程項目,明確工程的開工、截流日期,反映主體建筑物的施工程序和開工、竣工日期,標明大壩各期上升高程、工程受益日期和總工期,以及主要工種的施工強度。
(1) 分析選定關鍵性工程項目,選定關鍵性工程項目的方法如下:
1) 分析工程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即研究水文、氣象、地形、地質等基本資料對工程施工的影響。
2) 分析主體建筑物的施工特性,根據水工建筑物圖紙,研究大壩壩型、高度、寬度和施工特點,研究地下廠房跨度、高度和可能的出渣通道、引水隧洞的洞徑、長度、可能開挖方式,可否有施工支洞等。
3) 分析主體建筑物的工程量,對各建筑物的工程量進行分析,例如河床水上部分或水下部分,右岸和左岸,上游和下游,以及在某些特征高程以上或以下的工程量。
4) 選定關鍵性工程,通過以上分析,用施工進度參考指標,粗估各項主體建筑物的控制工期,即可初步選定控制工程受益工期的關鍵性工程。
隨著控制性施工進度編制工作的深入,可能發現新的關鍵性工程,于是控制性施工進度就應相應調整。
(2) 初擬控制性施工進度表:初擬控制性施工進度的步驟和方法是:
1) 擬定截流時段。
2) 擬定底孔(導流洞)封堵日期和水庫蓄水時間。
3) 擬定大壩施工程序。
4) 擬定壩基開挖及基礎處理工期。
5) 確定壩體各期上升高程的一般方法。
6) 安排地下工程進度。
7) 確定機組安裝工期等。
(3) 編制控制性進度表,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 首先以導流工程和攔河壩工程為主體,明確截流日期、不同時期壩體上升高程和封孔(洞)日期、各時段的開挖及混凝土澆筑(或土石料填筑)的月平均強度。
2) 繪制各單項工程的進度,計算施工強度(土石方開挖和混凝土澆筑強度)
3) 安排土石壩施工進度時,考慮利用有效開挖料上壩的要求,盡可能使建筑物的有效開挖和大壩填筑進度互相配合,充分利用建筑物開挖的石料直接上壩。
4) 計算和繪制施工強度曲線。
5) 反復調整,使各項進度合理,施工強度曲線平衡。
編制施工總進度表,施工總進度表是施工總進度的最終成果,它是在控制性進度表的基礎上進行編制的,其項目較控制性進度表全面詳細。
壩體施工進度安排應注意的問題
(1) 攔洪高程和攔洪日期的確定
1) 攔洪高程。首先根據攔洪時的壩高及相應的庫容,按照規范要求,確定設計攔洪擋水標準。由導流設計進行水力學計算,初步確定大壩攔洪高程。經施工進度研究后,如果不能達到此高程時,則應加大導流的泄水能力,以降低攔洪高程,或者采取特殊的泄水和保壩措施,以保證大壩攔洪的安全。需要經過反復的方案比較,才能確定一個經濟上合理、技術上可能的攔洪高程。
2) 攔洪日期,所謂攔洪日期,是指施工進度規定的壩體達到攔洪高程的日期。
(2) 攔洪過渡期壩體上升高程的確定
1) 按水文特性劃分時段法;
2) 按月劃分時段法
(3) 施工強度論證
1) 根據壩體各期上升高程,可以在壩體高程-工程量曲線上查得該高程以下的工程量,再根據各時段的有效工日,可以算出時段的日平均施工強度。
2) 強度的論證。確定了日高峰強度之后,應進行施工設計,研究物料運輸、上壩方式、施工方法、壩面流水作業分區等,論證能否達到預定的施工強度。
3) 壩體上升速度論證。根據壩體各期上升高程和該時段的有效工日,可以確定壩體的日平均上升速度。大中型土石壩的上升速度,主要是由塑性心墻或斜墻的上升速度控制的。
三、施工網絡進度計劃
網絡進度計劃的編制步驟:
(1)收集基本資料;
(2)列出工程項目;
(3)計算工程量和施工延續時間:
1)計算工程量:工程量的計算應根據設計圖紙,按工程性質,考慮工程分期和施工順序等因素,分別按土方、石方、水上、水下、開挖、回填、混凝土等進行計算。
2)根據計算的工程量,應用相應的定額資料,可以計算或估算各項目的施工延續時間t。
1)式中:——項目的工程量
——日工作班數,實行一班制時
等于1;
——每班工作的人數或機械設備臺數
——人工或機械臺班產量定額;
——考慮不確定因素而計入的系數
<1。
有時為了便于對施工進度進行分析比較和調整,需要定出施工延續時間可能變動的幅度,常用三值估計法進行估計:
(7-2)
式中:——最樂觀的估計時間;
——最悲觀的估計時間
——最可能的估計時間
3)分析確定項目之間的依從關系;
4)初擬施工進度;
5)優化、調整和修改;
6)提出施工進度成果;
網絡進度計劃的計算:用網絡圖來反映施工進度,它的邏輯關系明確,便于分析計算和優化調整。根據施工項目之間的依從關系所繪制的網絡圖,可以用單代號表示也可以用雙代號表示,參見圖7-1(a)、(b),它們都是由節點和箭線所組成的有向網絡,反映的邏輯關系是等價的。網絡進度計劃的計算方法可參考相關的著作。
施工進度的調整:根據優化目標的不同,人們提出了各種優化理論、方法和計算程序。
(1)資源沖突的調整:所謂資源沖突是指在計劃時段內,某些資源的需用量過大,超出了可能供應的限度。
(2)工期壓縮的調整:當網絡計劃的計算總工期T與限定的總工期[T]不符時,或計劃執行過程中實際進度與計劃進度不一致時,需要進行工期調整。
第三節 施工總體布置
一、概述
施工總體布置是施工場區在施工期間的空間規劃,是施工組織設計的重要內容??煞譃槿齻€階段:
可行性研究階段:合理選擇對外運輸方案,選擇場內運輸及兩岸交通聯系方式;初步選擇合適的施工場地,進行分區布置,主要交通干線規劃,提出主要施工設施的項目,估算建筑面積、占地面積、主要工程量等技術指標。
初步設計階段:
(1) 落實選定對外運輸方案及具體線路和標準,落實選定場內運輸及兩岸交通聯系方式,布置線路和渡口、橋梁。
(2) 確定主要施工設施的項目,計算各項設施建筑面積和占地面積。
(3) 選擇合適的施工場地,確定場內區域規劃,布置各施工輔助企業及其他生產輔助設施、倉庫站場、施工管理及生活福利設施。
(4) 選擇給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及通信等系統的位置,布置干管、干線。
(5) 確定施工場地的防洪及排水標準,布置排水、防洪、管道系統。
(6) 規劃棄渣、堆料場地,做好場地土石方平衡以及土石方調配方案。
(7) 提出場地平整工程量、運輸設備等技術經濟指標。
(8) 研究和確定環境保護措施。
招標設計階段:
(1) 根據全工程合理分標情況,分別規劃出各個合同的施工場地與合同責任區。
(2) 對于共用場地設施、道路等的使用、維護和管理等問題作出合理安排,明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
(3) 在初步設計施工交通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并從合同實施的角度,確定場內外工程各合同的劃分及其實施計劃,對外交通和場內交通干線、碼頭、轉運站等由業主組織建設,至各作業場或工作面的支線,由轄區承包商自行建設。
二、施工總布置的設計
一般說來,施工系統布置應該符合以下原則:
(1) 施工臨時設施與永久性設施,應研究相互結合、統一規劃的可能性。
(2) 確定施工臨建設施項目及其規模時,應研究利用已有企業設施為施工服務的可能性與合理性。
(3) 主要施工設施和主要輔助企業的防洪標準應根據工程規模、工期長短、水文特性和損失大小,采用防御10~20年一遇的洪水。高于或低于上述標準,要進行論證。
(4) 場內交通規劃,必須滿足施工需要,適應施工程序、工藝流程的要求;全面協調單項工程、施工企業、地區間交通運輸的連接與配合;力求使交通聯系簡便,運輸組織合理,節省線路和設施的工程投資,減少管理運營費用。
(5) 施工總布置應緊湊、合理,節約用地,并盡量利用荒地、灘地、坡地,不占或少占良田。
三、施工場地區域規劃
區域劃分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場地內部,可分為下列主要區域。
(1) 主體工程施工區;
(2) 輔助企業區;
(3) 倉庫、站場、轉運站、碼頭等儲運中心;
(4) 施工管理及主要施工工段;
(5) 建筑材料開采區;
(6) 機電、金屬結構和大型施工機械設備安裝場地;
(7) 工程棄料堆放區;
(8) 生活福利區。
區域規劃方式 在區域規劃時,按主體工程施工區與其他各區域互相關聯或相互獨立的程度,分為:集中布置、分散布置、混合布置三種方式。水電工程一般多采用混合式布置。
分區布置
(1)其內容包括:場內交通線路布置、施工輔助企業及其他輔助設施布置、倉庫站場及轉運站布置、施工管理及生活福利設施布置,風、水、電等系統布置、施工料場布置和永久建筑物施工區的布置。
(2)分區布置的原則是:
1) 場外交通采用標準軌鐵路和水運時,要確定車站、碼頭的位置,布置重大輔助企業、生產系統和主要場內交通干線。然后,協調布置其他輔助企業、倉庫、生產指揮系統、風、水、電等系統、施工管理和生活福利設施。
2) 場外交通采用公路時,首先布置重大輔助企業和生產系統,再按上述次序布置其他各項臨時設施;或者首先布置與場外公路相連接的主要公路干線,再沿線布置各項臨時設施。前者較適用于場地寬闊的情況,后者較適用于場地狹窄的情況。
3) 凡有鐵路線路通過的施工區域,一般應先布置線路,或者考慮和預留線路的布置。
現場布置總體規劃
施工現場總體規劃是解決施工總體布置的關鍵,要著重研究解決一些重大原則問題。如:施工場地是設在一岸還是分布在兩岸?是集中布置還是分散布置?如果是分散布置,則主要場地設在哪里?如何分區?哪些臨時設施要集中布置?哪些可以分散布置?主要交通干線設幾條?它們的高程、走向如何布置?場內交通與場外交通如何銜接?以及臨建工程和永久設施的結合、前期和后期的結合等等。
四、施工場地選擇
施工場地選擇步驟
(1) 根據樞紐工程施工工期、導流分期、主體工程施工方法、能否利用當地企業為工程施工服務等狀況,確定臨時建筑項目,初步估算各項目的建筑物面積和占地面積。
(2) 根據對外交通線路的條件、施工場地條件、各地段的地形條件和臨時建筑的占地面積,按生產工藝的組織方式,初步考慮其內部的區域劃分,擬定可能的區域規劃方案。
(3) 對各方案進行初步分區布置,估算運輸量及其分配,初選場內運輸方式,進行場內交通線路規劃。
(4) 布置方案的供風、供水、供電系統。
(5) 研究方案的防洪、排水條件。
(6) 初步估算方案的場地平整工程量、主要交通線路、橋梁隧道等工程量及造價、場內主要物料運輸量及運輸費用等技術經濟指標。
(7) 進行技術經濟比較,選定施工場地。
施工場地選擇的基本原則
(1) 一般情況下,施工場地不宜選在樞紐上游的水庫區。如果不得已必須在水庫區布置施工場地時,其高程應不低于場地使用期間最高設計水位,并考慮回水、涌浪、浸潤、坍岸的影響。
(2) 利用灘地平整施工場地,盡量避開因導流、泄洪而造成的沖淤、主河道及兩岸溝谷洪水的影響。
(3) 位于樞紐下游的施工場地,其整平高程應能滿足防洪要求。如地勢低洼,又無法填高時,應設置防汛堤和排水泵站、涵閘等設施,并考慮清淤措施。
(4) 施工場地應避開不良地質地段,考慮邊坡的穩定性。
(5) 施工場地地段之間、地段與施工區之間,聯系簡捷方便。
五、施工總布置的步驟
施工總體布置圖的設計,由于施工條件多變,不可能列出一種一成不變的格局,只能根據實踐經驗,因地制宜,按場地布置優化的原理和原則,創造性地予以解決。設計施工總體布置圖,大體步驟如圖7-2所示。
圖7-2 施工總布置設計程序圖
六、施工總體布置的評價
總布置方案綜合比較的內容
(1) 場內主要交通線路的可靠性、修建線路的技術條件、工程數量和造價;
(2) 場內交通線路的技術指標(彎道、坡度、交叉等),場內物料運輸是否產生倒流現象;
(3) 場地平整的技術條件、工程量、費用及建設時間,場地平整、防洪、防護工程量;
(4) 區域規劃及其組織是否合理,管理是否集中、方便,場地是否寬闊,有沒有擴展的余地等;施工臨時設施與主體工程施工之間、臨時設施之間的干擾性;場內布置是否滿足生產和施工工藝的要求;
(5) 施工給水、供電條件;
(6) 場地占地條件、占地面積(尤其耕地、林木、房屋等);
(7) 施工場地防洪標準能否滿足要求,安全、防火、衛生和環境保護能否滿足要求。
方案的評價
評價因素大體有兩類:一類是定性因素,一類是定量因素。
(1)屬于定性因素的主要有:
①有利生產,易于管理,方便生活的程度;
②在施工流程中,互相協調的程度;
③對主體工程施工和運行的影響;
④滿足保安、防火、防洪、環保方面的要求;
⑤臨建工程與永久工程結合的情況等。
(2)屬于定量因素的指標主要有:
①場地平整土石方工程量和費用;
②土石方開挖利用的程度;
③臨建工程建筑安裝工程量和費用;
④各種物料的運輸工作量和費用;
⑤征地面積和費用;
⑥造地還田的面積;
⑦臨建工程的回收率或回收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