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陽原縣農村公路養護管理基本情況
(一)全縣公路網現狀
據統計,截止2012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達1256.3 km,其中,宣大高速80.4 km,張石高速17.14 km,國道(109、112、207)104.6 km,省道(天走線)43.6 km,宣大連接線四條20.8 km,張石連接線7.9 km,縣級公路(永蘆線)102.5 km,鄉級道路603.545 km,村道257.8 km,在全省屬交通大縣。農村公路總里程占全縣公路總里程的76.7%,農村公路通村率為93.7%。 (二)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現狀
2001年前河北省各市、縣均設有專業和縣鄉兩個公路管理機構,分別負責國省道和縣鄉公路的養護管理工作,2001年養護體制改革后,實現了兩合并,即:所有市和絕大部縣(市)專業與縣鄉公路養護管理機構合并,國省道、縣鄉道公路養護管理職能統一由市、縣(市)公路管理機構負責,部分市、縣(市)公路管理機構內相應增設了縣鄉公路養護管理內設機構。我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中,縣道和鄉道大部分已納入交通公路部門管養范圍,基本上實行“條塊結合,以縣為主”。村道公路的管養,由于當時的法律法規沒有明確規定,一直未納入交通公路部門管理范圍。在養護資金安排上,仍沿襲過去(兩合并前)專業養護經費和縣鄉養護經費分別安排下達的方式。縣鄉養護經費由省汽車養路費切塊補助一部分,不足部分由地方自籌解決(手拖費安排一部分,地方財政預算安排一部分)。2009年費稅改革后,經省政府批準,《河北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于2011年10月1日正式施行 ,《河北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確定了縣級人民政府在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中的主體責任,養護資金籌措及定額標準也得以確定和細化。(農村公路養護資金包括養護工程資金和日常養護資金)。養護工程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負責籌措,省人民政府給予定額補助;日常養護資金由縣級人民政府籌措,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辦法》明確,我省農村公路采取專業養護與群眾養護、日常養護與集中養護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實現養護市場化。《辦法》確定,我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遵循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保障投入、有路必養的原則,逐步建立責權明確、管養分離的養護管理體制,它的施行有力推動了我省農村公路發展從“加快建設”向“完善養護”轉移,實現“有路必養、養必養好”。
(三)農村公路養護生產運行機制
《河北省農村公路養護管理辦法》施行以來,縣道公路的養護生產(包括日常養護和大中修工程)基本上采用國省道的養護運行機制,走養護市場化的路子,主要由專業養護隊伍(養護公司)進行養護,公路管理機構負責行業管理。鄉道公路的日常養護工作主要由鄉鎮政府負責,公路管理機構負責行業指導和給予一定的經費補助(或以獎代補)。村道養護基本是村委會組織人員臨時突擊養護,這種模式養護成本相對較低,但缺乏長效的管理手段,而且養護質量較差。
就陽原縣而言,隨著農村公路建設的逐年增加,管理養護如何運行。2006年上級要求農村公路全部納入日常養護范圍,要做到有路必養。針對這一新課題,我們勇于探索,不斷總結,在學習借鑒國省干線養護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農村公路特點,從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養護模式。針對農村公路分布廣、里程長、人員少、難度大等實際,我們因地制宜,采取多種形式,先后總結推出了“社會招聘承包式”、“受益企業承包式”、“聯合體承包式”和“社會義務養護式”等養護方法,不僅使農村公路達到應養盡養,保證了道路暢通,而且使身處偏遠農村的農民們增加了收入。這一做法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作為經驗進行了推廣。2008年我們又學習辛集市把養護推向市場的先進做法,在全縣的8個鄉鎮中進行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實行專業隊養護方法,養護承攬人領取了工商營業執照,組建起養護專業隊,并同鄉鎮簽定了養護承攬合同。我局每月下達養護任務書,并進行檢查驗收,根據養護里程、養護質量和實際完成工程量兌付養護費,使有限的養護資金真正地用在了養路上。我們正是堅持循序漸進,科學發展的理念,才使農村公路養護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規化、專業化。
二、農村公路建設與管理養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我們在農村公路建設和管理養護上摸索出一套方法,管理體制也日漸完善,但是用科學發展觀來衡量,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存有許多的困難和問題。其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公路養護管理主體不明確,責任不落實
《公路法》對縣道、鄉道公路的養護管理主體作了規定,但對村道養護管理的責任主體沒有明確規定。由于村道公路至今未有明確定義、管理主體不明確,養護管理嚴重“缺位”。雖然縣道和部分鄉道養護由縣交通局所屬的公路管理機構負責,鄉道養護責任歸屬鄉鎮,村道養護責任名義上也落實到鄉鎮,但因經費無著落,鄉鎮基本上不管。農村公路養護管理“缺位”現象仍普遍存在。在地方政府方面,由于鄉村道公路養護管理的責任主體不明確,部分鄉鎮認為鄉、村道路建好以后,養管工作就是交通部門的事,沒有把鄉村公路的管養工作納入正常的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范疇,個別地方還出現損壞或破壞鄉、村道路的現象。而且,地方政府重建輕養現象也較為突出。
(二)建設資金投入不足,質量難以提高
從2003年“村村通”工程建設開始以來,我們本著先易后難、先近后遠、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分步實施,由于建設資金要靠國家補貼,補助標準低,如2004年每公里僅為4.5萬元,其余為地方配套。因我縣是國家級貧困縣,財力有限,資金自籌困難,配套資金很難到位,因而導致工程里程雖完成,但質量難以提高。特別是附屬配套工程欠賬太多,遺留隱患大,給后期養護增加了壓力。以2004年的“村村通”工程為例,部分路段的路面已破損,難以維修,加之當初路肩寬度未達到設計標準,錯車道設置不足,啃邊和路肩損壞現象也較為突出。 (三)養護經費緊張,工作壓力較大
由于農村公路建設前期資金投入不足,許多防護工程該做的未做,尤其是偏遠山區道路,一遇雨水山洪,道路不是被沖毀,就是泥沙淤積路面,如不及時清理,道路必然中斷,而要恢復交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僅靠養護人員力量有限,而外雇機械人力資金又難以保證,這給養護工作確實帶來不小的壓力。2006年縣政府出臺了關于農村公路養護資金的籌集辦法,每年從財政轉移支付中列支4%作為養護資金,但隨著農村公路建設里程的逐年增加,而養護資金卻沒有增加,資金缺口很大,使本來就有限的養護資金捉襟見肘,難以應對。 (四)前期投入不足、養護難度加大
由于農村公路建設時投入不足,建設標準低,加之地方自籌資金困難,配套資金難以到位,因而許多該做的防護工程沒有做,附屬設施差,因而留下許多隱患,給后期養護增加了難度和壓力。而有限的養護資金只能維護日常養護就不錯了,很難再提高路況。
三、因地制宜,采取多種養護管理模式 由于農村公路量大面廣,養護經費全部由國家承擔目前尚不可能,應不斷拓寬多種資金籌措渠道:即除了縣財政列出專項資金承擔農村公路養護經費以外,爭取省、市在政策允許范圍內補助一部分,鄉鎮也自籌一部分,尤其是要積極鼓勵社會、個人捐資等,采取多種形式確保農村公路建設養護資金。就我縣實際,近年來我們逐步探索出了農村公路養護管理模式,大致分為六種,即:分段承包養護、專業公司養護、政府和收益企業共養、村委承包、聯戶承包。
(一)分段承包、計量支付式
這是目前農村道路使用最為廣泛的一種方式。是由縣級交通公路部門負責,以道班的形式在重要農村道路(縣道)沿線布設的養護模式。最基本的做法就是縣級交通公路管理部門和每個道班工人簽訂《公路養護分段承包合同》,月初根據路況現狀下達養護任務通知書,月底對照通知書計量支付,多勞多得,既體現了公開、公平,又能提高養護工人的積極性。
(二)專業公司養護式
養護公司是擁有獨立注冊資金、相應設備及技術人員和施工資格,在工商稅務部門注冊登記,具有獨立資金調配和人事權利,在法律上與公路管理部門處于獨立平等地位,真正面向市場的經濟實體。此種形式把農村公路養護由分散養護變為專業養護,逐漸向市場化推進。2012年我縣確定辛堡和井兒溝鄉2個專業養護示范鄉,成立專業養護隊,固定專業養護人員,購置小型裝載機、翻斗車、打草機等養護設備。養護隊伍逐步走向機械化、專業化。
(三)政府和受益企業共養式
受益企業參與農村公路養護,是保障企業利益和提高企業知名度的有效措施,既保證了本企業的產品、貨源運進運出,又便于沿線村民的出行,贏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同時緩解了養護資金壓力,保證了路況。我縣浮圖講鄉境內葦龍線浮圖講村---龍馬莊段全長6.262公里,由于當時建設標準低、載流量大等原因,路面損壞嚴重,直接影響到當地群眾的出行和企業的經營、生產。去年,縣局地方道理管理站與當地政府、企業多次協商,按照政府和企業共同出資,群眾與企業共同受益的原則,由地方道理管理站、河北龍鳳山爐料有限公司各出資100萬元,對原有的道路進行養護維修。到年底,4公里路面加寬和2.4公里混凝土罩面工程已完工,對完工的道理由河北龍鳳山爐料有限公司負責后期維修和日常養護。此種模式不僅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保障了當地企業運輸車輛快捷、安全行駛,得到了當地群眾和企業的一致好評,而且為探索吸納社會資金參與地方道理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四)村委承包式
去年陽原縣三馬坊村采取了“村委會承包養護”模式,即由三馬坊村委會和鄉地方道路管理管所承包了該鄉的2公里鄉道和7公里村道,鄉、村兩委班子和村民代表研究討論,選定3名村民責任心強、責任田距離養護路段較近的村民為養護人。這樣,不僅使村民可以利用農閑或早晚進行養護,而且農活、養護兩不誤,同時方便了公路養護用料的取用,既節約了資金,又減少了用料矛盾。
(五)聯戶承包式
大田洼鄉,全鄉常住人口僅5000余人,由于地處偏僻,經濟落后,大部分青壯勞力出外打工,勞動力緊缺。為了養好路,該鄉結合本地實際,鄉所屬各村都采用了“聯戶承包養護”模式,即由本村的幾家農戶聯合承包養護路段,農忙時輪輪流上路,農閑時集體作業,既不誤農活,又不誤養護,還能增加家庭收入。
(六)土地置換式
最初實施農村公路村村通的時候,因建設資金等因素,修建標準普遍較低,大部分都是穿農田而過,可以說莊稼地中間有條路,莊稼就在路邊種。就是有邊溝慢慢也變為平地,種上了莊稼,路基掏空、路肩毀壞、路面損壞現象十分普遍。為此,去年我們開始了“田路分家”工作,提出了實現“一路兩溝四行樹”目標。如何實現真正的“田路分家”,土地置換工作能否順利進行是關鍵之舉。為了搞好此項工作,我們本著先易后難、先搞試點的原則,先在辛堡鄉小關村搞試點。試點確定后,我們積極和當地政府協商,謀劃用土地置換的方式,解決田路爭地矛盾,當時正值播種季節,大部分村民已經完成春播,抵觸情緒很大,我們和當地干部多次走訪群眾。做了大量內心細致的工作,取得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持,使公路有了明確的路界,實現了首條23公里“田路分家”。為以后的農村公路“田路分家”探索出了成功經驗。
農村公路是農村社會公益性交通基礎設施,如何加強對農村公路的養護管理是一個重要的陳舊而又嶄新的課題。我們要樹立“建設是發展,管理養護是持續發展”的思想,逐步實現隊伍、責任、資金三落實的目標,使農村公路管養工作邁上正常化、規范化、有序化的可持續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