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護需求規模巨大
從需求的角度看,公路養護事業可謂是一個朝陽產業,前景非常好。
公路行業的資金需求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路網需要較長的建設期才能逐步形成,建設期間投資強度大;
二是公路使用期間也需要持續、穩定、大量的資金投入;
三是公路行業資金總規模呈不斷穩定上升趨勢,并不會因為路網形成而大規模減少需求,因為建設是一點一點建的,但建設完成后都要養護,而且路齡越長,養護需求越高。
以美國為例,美國路網總規模660萬公里,每年用于公路的改造和維護資金一直在增長,1980年建設基本完成后,公路養護改造的投資在GDP中的占比一直穩定在1.5%左右;到2012年,公路的財政支出(建設、養護、管理、還息)約2200億美元(約1.4萬億元人民幣),遠遠高出當年大規模建設時的資金規模。目前,美國公路網的總體使用年限達到30年,公路基礎設施正在老化,每年2200億美元的投入已經不足以維持其繼續保持良好的運行。為此,美國知名戰略家布熱津斯基驚呼:“當今世界,美國與中國的競爭很可能愈演愈烈,基礎設施老化可能成為美國衰落的標志和征兆”。
截至2014年,我國公路網規模達到430多萬公里。公路建設改造投資及養護和還息合計投入約1.9萬億元,總額已超過美國。我國公路行業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現在大約經歷了30年的建設,路網已經基本形成。預計“十三五”期我國公路行業建設投資在GDP中的占比將逐步下降,建設需求開始逐步降低但養護需求快速上升。我們預測,公路行業“十三五”養護資金需求將超過1.5萬億元的規模。
“十三五”期間,除繼續有序推進新增國家高速公路建設、重點高速公路的擴容以外,國家公路網和省道網調整后,普通國省道的總規模超過50萬公里,國省干線的升級改造將成為需求的重點。
初步判斷行業整體的發展趨勢是,“十四五”期間,大部分省市公路建設與養護的需求將達到總體平衡,東部一些地區養護需求甚至將超過建設需求。由此我們判斷,養護發展的總體態勢非常樂觀。
行業問題與財稅改革
固有的資金來源陷入困境
目前,公路行業的資金來源是以債務為主,專項資金和專項稅費只占不到資金總數的三分之一。2011年開始,公路行業已經出現融資困難,雖然每年完成的投資規模一直在穩步增加,但主要是依靠各種稅費的增加來實現的,債務規模出現下降的趨勢。
2011年、2012年以來,之前公路行業非常成功的建設養護融資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公路行業的發展就像一輛自行車,前輪是專項資金,后輪是債務。前輪通過地方體制這根鏈條把后輪帶動起來——地方體制可大大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兩個輪子”就是以收費公路政策為依托的項目貸款,以及以統借統還為依托的政府貸款(即“平臺貸款”)。現在出問題了,兩個輪子都轉不下去了,收費公路收不抵支,貸不到款,融資能力下降;地方融資平臺被規范和清理,融資能力特別是普通公路的債務性資金來源大大減少。如果整個行業的融資形勢就像是這樣一輛騎不下去的自行車,那么我們必須考慮養護的錢在哪里?誰來保證?這是行業必須面對的非常現實的問題。
現在公路行業在資金方面陷入的困境,是長期靠負債來發展導致的結果。
財政投入越來越不足,政府沒錢又想干事,那么就責任下壓,不斷下放體制,地方想發展但沒有錢,只有依托甚至依賴收費公路政策搭平臺借債,債務風險也隨之不斷積累。在發展的過程中,當借債的主體運行不下去的時候,就再組建一個新主體,以致搭建了各種各樣的融資平臺和管理運營主體,隨之又導致“路網不斷被分割、管理不斷改體制、越還債越多”的混亂局面。因此,在目前建設資金沒有著落、債務無法償還的情況下,誰還能來關心養護,哪個資金能用來確保養護?
改革帶來新挑戰
改革改掉了專項稅
十八大以后,國家快速推進財稅體制改革——這是所有各項改革的突破口、具有基礎性支撐作用,主要涉及三方面:
一個是預算管理改革:全口徑預算、透明預算,建立政府債務管理和風險預警機制,完善一般性轉移支付增長機制;
二是稅制改革:完善地方稅體系,增值稅、消費稅、資源稅等;
三是事權改革: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事權,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
財稅體制改革對公路行業發展影響巨大,比如若專項稅(車購稅)改為一般稅將直接導致各級財政投入交通的資金,在規模、穩定性、成長性等方面直接受到影響并難以保證。特別是中西部地區,交通發展的資金來源面臨更大挑戰。
而且,目前財政部門主張交通部門的各種資金“最好是按照公示加因素法支付”。
這種方法固然簡便,但測算出來的資金需求也是一成不變的,與養護資金需求的投入特點不能有效結合,將會給養護帶來很大影響。
事權改革是“以事定支”
事權改革的主導思想是,變過去的“以收定支”為“以事定支”,事權的大小決定了支出規模的大小。然而,事權并不是越大越好,事權大小不僅代表資金的大小,還代表了相應的責任大小。根據事權劃分的原則,中央應承擔國家高速公路和部分國道的事權。對地方來說,中央事權越大對地方越有利——假如國道能夠上升到中央事權,具體養護工作仍然由地方負責,那么養護資金就有了新的來源,這就改變了過去中央不給國道養護投錢的局面。所以,事權改革對公路行業來說是一個利好。
轉移支付改革使資金來源不確定
轉移支付制度改革,其核心思想是減少專項。此項改革的趨勢是擴大一般性轉移支付,減少專項轉移支付;清理、整合、規范專項資金(逐步取消競爭性領域專項和地方資金配套,嚴格控制引導類、救濟類、應急類專項);專項轉移支付中,包括中央事權通過委托地方承擔支出責任,以及共同事權的中央事權支出;
專項轉移支付方法,對國家重大工程、跨地區跨流域項目、外部性強的重點工程實行項目法,具有地域管理信息優勢的項目采取公式因素法;屬于地方事權的,一律實行一般性轉移支付。
哪些事情應該是專項轉移支付的呢?理論上講,中央的事如果委托地方承擔,比如國道養護,中央委托地方來做,中央就要通過專項來支付給地方。但如何支付,目前還正在研究。另外,共同事權中的中央支出也是專項,假如以后國道是共同事權,那么國道有50%的資金是來源于中央,這個資金怎么轉移,怎么考核,也都還在研究之中。
轉移支付制度改革給了公路行業一個有更多的資金來養國道的機會,但是這筆資金怎么給?是給公路局、給交通廳,還是給財政廳?如果給財政廳,公路系統還能順利足額得到嗎?這也是行業必須面臨的一個問題。
建設融資改革導致資金需求無法滿足
目前,地方融資平臺已經被清理,我們很難再用這種方式貸款,而將來的發債也得不到想要的規模。此外,政府熱推的PPP模式,理論上可使行業發展更加規范化、擴大建設養護資金來源、有利于提升服務質量、提高效率。然而應用到公路養護上,能否利用政府付費、委托運營(O&M)、管理合同(MC)吸引社會資金?投資收益評估和服務績效評估如何開展?許多技術問題目前還沒有展開討論。
地方舉債機制改革和推行PPP模式,對公路養護有利的影響是:行業發展回歸到正常的財政保障制度框架內,徹底改變由執行部門承擔籌資任務的不合理做法;用規范的財政管理制度控制行業債務風險;用特許經營制度監管下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代替側重經營性的“招商引資”模式,更加規范;降低融資成本。
不利影響是:債務融資須向財政部門申請額度,需求難以保證;融資平臺公司失去政府隱性擔保,融資更加困難;投資規模可能出現大幅下滑;燃油稅可能會更多地用于建設。這是行業面臨的又一個風險。
預算改革使規劃必須跟著預算走
預算改革涉及幾個方面,對行業發展影響巨大。
一是改變了預算的控制方法,由過去的“零余額”可能要轉向“可結轉”。這對行業每年做預算的要求很大,進而影響到交通行業年度財政投入規模。
二是全面預算,要求覆蓋建設、養護、債務的全口徑預算,這直接影響預防性養護、應急搶險等具體工作如何進入預算的問題。
三是透明預算,要逐步公開所有項目,制定定額標準,但是養護不能事事都走定額。
四是財政部三年滾動預算和五年財政規劃的要求,弱化了行業五年規劃對預算的硬約束,使過去預算跟著規劃走變成了規劃必須圍繞著預算來做。
五是績效管理,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范圍逐步擴大到所有建設養護項目。
如果將來全面實行預算管理,那么就要求我們對資金的使用及其使用效果做出評估,但目前公路行業還沒有很全面的績效評價制度。這是對行業的另一個要求。
作者: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戰略與政策研究所所長 徐麗
投稿:bianji@9to.com
合作:微信 194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