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過渡段軟基的施工問題
在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施工中,容易出現路面突起或下沉等現象,車輛駛過此路段時,輕則發生顛簸、橋頭跳車,重則導致事故發生。造成這種不規則突起和下沉現象,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土層壓實度不夠
公路橋梁過渡段的軟基含有大量的水分,土壤的承受力弱,如受外力,天然土層就會發生變形。在軟基的路基施工中,由于受到技術水平、資金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往往會加高橋梁過渡段的路基高度,以此保證橋梁的長度,這就會導致路面出現突起或下沉的現象。
根據《公路路基施工規范》的壓實度標準,高速公路、一級公路1.5m以下的路堤,壓實度標準從9 0%提高到93%,1.5m以上各層分別提高一個百分點;二級公路1.5m以下,從9 0%提高到92%,0.8m至1.5m從90%提高到94%,0m至0.8m從93%提高到95%;三、四級公路路堤基底壓實度不小于8 5%。在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的路基施工中,要對整個橋體、引道等進行填料壓實。部分過渡段雖然進行了壓實,但是由于填料種類、壓實工具等限制,壓實工作得不到保障,導致路面出現不平。
路基施工得不到重視
在目前的公路橋梁建設中,技術人員或者施工人員往往更注重橋體的質量,對路橋過渡段軟基的施工質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施工過程中,如果對橋頭軟基地質結構的調查不夠充分,對地質鉆孔較少,或者鉆孔深度不足等,就不能精確把握過渡段軟基的范圍,施工就會出現遺漏問題。如果遇到雨水天氣,雨水對強度低的路基進行沖刷,就導致軟基地質松軟,危險程度加劇。
設計不當
在進行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的路基設計中,要加強對過渡段橋頭的路基設計。如果設計不合理,那么很可能導致路橋之間出現突起或下沉的現象。對軟基土質的檢測、填料的選取和壓實、路基的排水等環節工作沒有做好,設計就會出現問題。
傳統施工方法
在傳統的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的路基施工中,大多采用固定的幾種方式進行施工,包括提高臺后路堤密實度、加強剛度和承載度、公路橋梁間平均過度等。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預防路基出現突起和下沉的現象。在軟土路基上修筑路堤時,應進行穩定驗算與沉降計算(見表1)。

具體施工分析
軟基施工分析
在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的路基施工中,通常都是由上而下進行填料、壓實。另外,在進行軟基處理的過程中,要加強防止地震時出現的地表凹陷現象,確保軟基路基的強度。
當地路面路況
在對某一處橋梁過渡段軟基進行路基施工時,首先應該對當地路面路況進行調查分析,其中針對橋梁進行解析,需了解該橋的運行時間、橋體材料、橋體兩端橋臺的凹陷狀況等,對這些問題進行一一剖析,完整地記錄出將要施工路段的注意事項,以避免因自身原因造成路基施工遺漏。例如,A縣城計劃修筑一處路橋工程,而該縣城已經有了一項公路橋梁過渡段的工程,此橋運行至今已有3年,那么技術人員就需要對此工程進行調查分析,觀察橋體兩端橋臺的受損程度、不同天氣橋頭軟基的路況等,并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修建新橋。
引入施工新方法
利用固化材料加固路基
在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的路基施工中,可以利用石灰、水泥等固化材料,通過深層攪拌機器,將軟基中的軟土和砂石進行攪拌。然后,可通過漿噴法或粉噴法進行路基加固。當土質的天然含水量大于3%、塑性指數大于10時,適合采用粉噴法。粉噴法在相同的攪拌時間內,可比漿噴法獲得更高的強度、更小的強度離散性。在進行此類作業前,要對軟基地區進行排查,及時清理現場的雜物、生活垃圾等。
利用“樹根式”方法加固路基
大樹屹立于風中不倒的基本原理,就是樹根深深地扎進泥土中,年代越久遠的大樹,其根系越發達,扎入土中越深。在公路橋梁過渡段軟基的路基施工中,可利用“樹根式”方法,即利用注漿技術原理,在軟基區域內,通過鉆孔機將注漿管打入軟土中,在軟土中就會形成如同樹根一般的網狀體結構,其抗剪強度較高,能夠很好地加固軟基。

動力排水固結加固路基
軟土中的水分含量很大,將水分排除可很好地加固土質。排水需要運用外界的強夯技術。將排水管道豎直放置,在路基上鋪設砂墊層,在電力夯錘的作用下,軟土中的孔隙會產生一定的水壓,這樣軟土中的水分便可以從事先設計好的排水裝置中排出,從而達到軟土固結的目的,排水施工流程圖見表2。但是,由于強夯技術的限制,這種加固方法只適用于大面積的軟基路基設計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