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高速公路有一座大橋,跨越水庫灌溉河渠和2條機耕道進而設置,位于山嶺微丘兩山之間的平原地帶,以水田為主。總體地形自南向北傾,地面標高變化范圍為4m~45m,跨越一條小河。灘槽分明,河槽寬度在10 m~20m之間變化。河水流速較快,沖刷作用明顯,深1m~2m。測時,河面寬度10m,小河兩岸都是草地河灘及低洼農田,自南向北流經橋位,交角約130°。河較彎曲,改彎取直與線路下穿橋梁,在路線上游0.6公里處,為10+3×20+10mT梁,交角90度。該橋全長86m,樁基采用直徑1.5m的混凝土樁。
根據區域地質資料及沿線地質調查分析可知,路線走廊帶位于華南褶皺系清江盆地邊緣。該地帶為一背斜構造,橋位位于背斜的西翼。該背斜軸部走向為北北東走向,主要由前震旦系地層組成,巖層傾角40°~60°不等。東西兩翼以第三系地層為主,巖層產狀平緩,為10°~20°不等。兩翼還零星有震旦系地層和侏羅系地層。
2015年10月,我們對該橋4#~0#樁基進行檢測時發現,距樁頂7m~8.4m間存在異常。

發現該問題后,對缺陷位置進行了加密測試。經加密檢測分析后確定,缺陷主要集中在C管附近。
分析及處治情況
缺陷原因分析:一是地質條件比較差,灌注混凝土過程中,由于護壁效果差,局部塌孔,導致局部缺陷;二是在提導管過程中控制不到位,影響混凝土局部質量。對于此類缺陷,建議對缺陷部位進行全部清除后再澆筑。目前,樁基缺陷處理的方式有壓漿,但是壓漿對于此類缺陷很難保證效果,所以建議采用套管法。
經過處理后,對該樁進行了再檢測,基本滿足要求。

工程實例二:測試情況
某高速公路一高架橋位于某村東北側,橋梁全長278m,橋寬2×10.9m,上部構造為9m~30m裝配式T梁。下部結構橋墩采用柱式墩、橋臺采用肋臺式,基礎為樁基礎。橋區位于變質巖區,山體多呈長條狀,植被茂盛,地面高程在123m~167m之間。場地為狹長的溝谷地,大致呈北南走向,橫跨一條水渠,渠寬2m,水深0.5m,流量0.2m3/s。
根據調繪及鉆孔勘察資料,橋區地層結構自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更新統人工堆填層、第四系中更新統殘坡積層、元古前震旦系雙橋上群。地層類別自上而下為素填土、粉質黏土、全風化板巖、強風化板巖、中風化板巖。區域擬建路線帶位于華夏板塊華南造山系信(江)錢(壙)地塊,期間經歷燕山期構造作用,主要表現為地殼的斷塊差異性升降、盆地遷移。同時,伴隨褶皺作用,地下水水位約132m。
2015年8月27日,對該橋9#臺樁基進行檢測時發現9#~0#距樁頂6.0m~6.5m之間存在異常。

為探明缺陷原因,我們針對此樁基,在B管附近取芯驗證。
分析及處治情況
缺陷樁原因分析:根據取芯驗證結果,缺陷部位主要材料由混凝土石子構成。說明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在缺陷部位導管提速太快,混凝土離析,石子與水泥漿沒有完全膠結,中間出現斷層現象。對于此類缺陷,建議對缺陷部位進行全部清除后再接樁澆筑。
經過接樁處理后,對該樁進行了再檢測,基本滿足要求。

工程實例三:測試情況
2015年9月29日,我們檢測實例二中同一座橋4#墩樁基時發現,4#~0#距樁頂0.0m~1.5m之間存在異常。

分析及處治情況
缺陷樁頭原因分析:據施工記錄內容,在灌注混凝土過程中,適逢大雨,罐車無法進入施工場地,后期樁頭灌注時缺少混凝土,導致上部混凝土夾泥,整個樁基斷面質量較差。對于此類缺陷,建議對缺陷部位進行全部清除后再接樁澆筑。
經過接樁處理后,對該樁進行了再檢測,滿足要求。